双侧下鼻甲肥大是什么意思
双侧下鼻甲肥大是鼻腔内双侧下鼻甲体积增大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炎症(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结构因素及其他因素(长期吸烟、污染环境),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诊断靠鼻内镜和前鼻镜检查,治疗分保守(药物、鼻腔冲洗)和手术(无效时考虑)。
一、常见病因
1.炎症因素
慢性鼻炎: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逐渐转为慢性鼻炎,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下鼻甲黏膜充血、肿胀,若病情迁延不愈,就可能导致下鼻甲肥大。例如,长期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慢性鼻炎,炎症持续作用于下鼻甲,使其黏膜组织不断增生。
过敏性鼻炎:过敏体质的人群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导致下鼻甲黏膜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等,长期反复的过敏发作可引起下鼻甲肥大。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过敏性鼻炎,进而出现双侧下鼻甲肥大的情况,其发病与接触家中的宠物毛发、室内的霉菌等过敏原密切相关。
2.结构因素
先天性下鼻甲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双侧下鼻甲肥大,这种情况在一些先天性鼻腔结构畸形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可能从出生后就存在下鼻甲相对肥大的情况,但往往在成长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刺激而进一步加重。
3.其他因素
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鼻腔黏膜,引起黏膜炎症和增生,增加双侧下鼻甲肥大的发生风险。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等刺激鼻腔,也可导致下鼻甲黏膜损伤和增生,引发双侧下鼻甲肥大,比如长期在工业污染严重的区域生活或工作的人群。
二、临床表现
1.鼻塞:是双侧下鼻甲肥大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下鼻甲体积增大,阻塞鼻腔通道,导致患者出现鼻塞,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间歇性鼻塞往往在白天、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时加重;持续性鼻塞则是长期存在鼻腔通气不畅的情况。儿童患者若出现双侧下鼻甲肥大导致的鼻塞,可能会影响睡眠,出现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等表现,长期张口呼吸还可能影响面部发育。
2.流涕:患者可能出现流涕症状,鼻涕可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如果是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双侧下鼻甲肥大,流涕往往为清水样涕;而慢性鼻炎导致的双侧下鼻甲肥大,流涕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
3.嗅觉减退:下鼻甲肥大阻塞鼻腔,使空气不能充分到达嗅区,影响嗅觉感受器对气味的感知,从而导致嗅觉减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双侧下鼻甲肥大引起嗅觉减退后,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感知食物的气味,影响食欲。
三、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双侧下鼻甲的形态、大小、表面情况等。能清晰看到下鼻甲是否肥大,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增生等情况,是诊断双侧下鼻甲肥大的重要检查方法。对于儿童进行鼻内镜检查时,要选择合适的检查设备,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2.前鼻镜检查:简单的前鼻镜检查也可以初步观察双侧下鼻甲的情况,可见下鼻甲黏膜肿胀,表面不平,呈暗红色或淡红色,下鼻甲与鼻中隔或下鼻道接触等。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由炎症引起的双侧下鼻甲肥大,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这类药物具有抗炎、减轻水肿的作用。但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对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双侧下鼻甲肥大,还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减轻下鼻甲黏膜的炎症反应和水肿。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器具和冲洗液,控制好冲洗的压力和速度,避免引起患儿不适或损伤鼻腔黏膜。
2.手术治疗:如果双侧下鼻甲肥大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黏膜下射频消融术等。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充分评估手术的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