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膀胱癌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与化学致癌物质、吸烟、慢性感染炎症、遗传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血尿、膀胱刺激症状、排尿困难等,诊断靠尿液、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治疗分手术、膀胱灌注化疗、全身化疗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治疗后需定期随访。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一、发病原因
1.化学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苯胺类化学物质等是膀胱癌重要的致病因素,如从事纺织、染料制造、橡胶化学等行业的人群,长期接触相关化学物质,患膀胱癌风险增加。
2.吸烟:吸烟是目前较为明确的膀胱癌致癌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膀胱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4倍,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经代谢后可由尿液排出,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导致癌变。
3.慢性感染与炎症:膀胱慢性感染,如埃及血吸虫病、膀胱结石、尿道狭窄等长期慢性刺激膀胱黏膜,可使黏膜上皮增生,进而发生癌变。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会增加膀胱癌的发病风险,约5%的膀胱癌患者有家族史,一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5.其他因素:长期大量饮用咖啡、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含非那西丁的止痛药等)也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膀胱癌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膀胱黏膜不断受到各种因素刺激,细胞发生恶变的概率增加;男性患膀胱癌的概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职业暴露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1.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全程血尿,有时也可为镜下血尿。血尿可自行减轻或停止,容易造成患者的误解,以为疾病好转而延误就诊。
2.膀胱刺激症状:当肿瘤坏死、溃疡、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多见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肿瘤患者,若肿瘤广泛浸润膀胱壁,可导致膀胱容量减少,出现尿频症状加重等情况。
3.排尿困难:肿瘤较大、位于膀胱颈部或血块堵塞膀胱出口时可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4.其他:晚期患者可出现下腹部肿块、消瘦、贫血、肾功能不全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尿;尿细胞学检查,查找尿液中的癌细胞,但该检查的阳性率有限。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膀胱癌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发现膀胱内直径大于0.5cm的肿瘤,可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膀胱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了解肿瘤侵犯膀胱壁的深度、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膀胱癌的分期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膀胱肿瘤的分期诊断及发现前列腺、精囊等部位的侵犯较CT更准确。
3.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膀胱内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等,并可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肿瘤的性质。
四、治疗原则
膀胱癌的治疗应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分级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膀胱灌注化疗、全身化疗等。
1.手术治疗: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膀胱镜将肿瘤切除。
膀胱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大、多发或复发、不能行经尿道手术或保留膀胱困难的患者。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适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将膀胱全部切除,并根据情况行尿流改道。
2.膀胱灌注化疗:多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手术后,防止肿瘤复发,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
3.全身化疗:用于晚期膀胱癌或转移性膀胱癌,可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常用药物有顺铂、吉西他滨等。
五、预后与随访
膀胱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有关。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但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相对较差。患者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包括膀胱镜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及时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