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什么疾病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发病与激素水平、遗传、干细胞突变有关,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等表现,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随访、药物、手术等原则,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情况需关注。
一、发病原因
1.激素水平: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促进子宫肌瘤的生长。研究表明,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含量明显高于周边肌组织,雌激素可促进肌瘤细胞增殖、分裂;孕激素也有协同作用。育龄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较高,是子宫肌瘤的高发人群,而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
2.遗传因素:部分子宫肌瘤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有家族史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某些染色体异常与子宫肌瘤的发生相关。
3.干细胞突变:平滑肌干细胞的突变可能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生,这些突变的干细胞具有异常增殖能力,进而形成肌瘤。
二、临床表现
1.月经改变:是常见表现,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大的肌壁间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且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绝经后阴道流血。
2.腹部包块:当肌瘤较小时腹部摸不到,肌瘤增大时可在腹部摸到质地坚硬、形态不规则的包块,尤其是清晨膀胱充盈时更易摸到。
3.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输尿管可导致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排便困难等。
4.疼痛:一般无疼痛,但肌瘤红色样变时可出现急性腹痛,伴发热;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也可出现急性腹痛。
5.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一旦感染,可有大量脓性白带,若有溃烂、坏死、出血时,可有血性或脓血性、有恶臭的阴道流液。
三、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明确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等。超声下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
2.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准确判断肌瘤与子宫肌层、子宫内膜等结构的关系,尤其适用于诊断黏膜下肌瘤、评估肌瘤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等。
3.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有无黏膜下肌瘤及其大小、位置等,同时可在宫腔镜下进行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
4.腹腔镜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时考虑采用,可直接观察子宫外观、肌瘤情况等。
四、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的小肌瘤,尤其是近绝经年龄的女性,由于绝经后肌瘤多可自行萎缩,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
2.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可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逐渐增大;米非司酮也可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潮热、出汗、阴道干燥等。
3.手术治疗:
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手术。
子宫切除术: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进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手术途径可分为经腹、经阴道或腹腔镜下子宫切除。
五、特殊人群情况
1.育龄期女性:子宫肌瘤可能影响受孕,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需要根据肌瘤的大小、部位等综合评估妊娠风险,必要时在妊娠前或妊娠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例如黏膜下肌瘤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需在孕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肌壁间肌瘤较大者,妊娠中可能出现肌瘤红色样变等情况,需密切观察。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子宫肌瘤一般会逐渐萎缩,但仍需定期复查,若出现肌瘤反而增大等异常情况,需警惕恶变可能。
3.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女性: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子宫肌瘤患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例如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治疗需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