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但无结构性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常见症状包括腹痛(部位不固定、性质多样,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腹胀(自觉腹部胀满伴早饱感,与久坐不动、摄入易产气食物等有关)、早饱食欲不振(进食后不久有饱腹感致进食量减少,老年人易因胃肠功能衰退等加重)、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儿童需防脱水,老年人要警惕合并其他疾病)、排便异常(包括便秘、腹泻、排便不尽感等,不同年龄表现有别)
一、腹痛
特点:腹痛是功能性胃肠病常见症状之一,疼痛部位不固定,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例如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存在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疼痛程度一般不剧烈,可在进食后加重或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功能性腹痛可能与饮食、情绪等因素相关,青少年及成年人则可能因生活压力、饮食不规律等诱发。
与生活方式关系: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进食辛辣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腹痛。比如经常暴饮暴食的人,胃肠道负担加重,容易出现腹痛症状。
二、腹胀
表现:患者自觉腹部胀满,可伴有早饱感(进食少量食物即有饱胀感)。功能性腹胀患者常感觉腹部膨隆,尤其是进食后更为明显。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腹胀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喂养不当有关,而成人腹胀可能与胃肠动力不足、精神因素等相关。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腹胀发生率较高,约占70%左右,且常与进食量、食物种类有关。
生活方式影响: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胃肠蠕动,导致腹胀。此外,摄入过多易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也会加重腹胀症状。
三、早饱、食欲不振
情况:早饱表现为进食后不久就有饱腹感,导致进食量减少,进而出现食欲不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早饱发生率可达50%-70%。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零食摄入过多影响正餐食欲,而老年人可能因消化功能减退、味觉减退等出现早饱、食欲不振情况。例如一些老年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容易出现早饱、不想进食的状况。
年龄与生活方式关联: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肠功能自然衰退,若再加上运动量少、饮食习惯不良(如进食速度过快等),会加重早饱、食欲不振症状。
四、恶心、呕吐
症状体现:部分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功能性恶心、呕吐综合征患者常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对于儿童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恶心、呕吐可能与感染、饮食不当等有关,而成年患者可能与精神压力、胃肠道动力异常等因素相关。比如长期精神紧张的成年人,可能因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出现恶心、呕吐时需特别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频繁呕吐易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老年人出现恶心、呕吐时要警惕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肠梗阻等,同时要注意饮食调整,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五、排便异常
表现形式
便秘:功能性便秘在功能性胃肠病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更容易出现便秘情况,同时一些老年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能因肠道功能减退合并便秘。例如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其肠道神经节细胞减少,肠道蠕动缓慢,导致排便困难。
腹泻:功能性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可伴有腹痛等症状。一些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能因肠道敏感,在情绪紧张、进食特定食物(如生冷食物等)后出现腹泻。比如情绪焦虑的成年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能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症状。
排便不尽感:患者排便后仍感觉肠道内有粪便未排净,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病。不同年龄人群中,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肠道动力异常等有关。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约有40%-60%存在排便不尽感,其发病可能与肠道对刺激的高敏感性以及精神压力等因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