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穿孔是宫腔手术严重并发症,常见于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等,病因有手术操作和子宫本身因素,表现为腹痛、出血等,诊断靠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孕妇及有子宫病变者需特殊注意。
一、子宫穿孔的定义
子宫穿孔是指宫腔手术时器械进入肌层超过0.5cm,或穿透浆膜层的情况。它是宫腔操作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发生于人工流产术、诊断性刮宫术等宫腔手术过程中。
二、常见病因
1.手术操作因素
人工流产手术:妊娠周数较大时,子宫肌层相对较软且弹性差,容易发生穿孔;手术者操作不熟练,如探针、吸引管、刮匙等器械使用不当,如用力过猛、操作方向错误等,都可能导致子宫穿孔。例如,在孕12周以上行人工流产时,子宫穿孔的风险较孕早期明显增加。
诊断性刮宫术:对于子宫位置异常(如过度前倾前屈或后倾后屈)的患者,操作时若不注意子宫的真实位置,也容易造成子宫穿孔。
2.子宫本身因素
子宫病变: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子宫病变时,子宫肌层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局部组织变得薄弱,增加了子宫穿孔的风险。比如,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肌层存在瘤体占位,在进行宫腔操作时,更容易发生穿孔。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患者会突然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穿孔较小,腹痛可能相对较轻,但仍会有持续的下腹不适感。
出血:穿孔部位若损伤血管,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少量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若损伤较大血管,可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甚至导致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
2.体征
腹部检查:穿孔部位压痛明显,若有内出血,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和症状:有宫腔手术史,术后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表现,应高度怀疑子宫穿孔。
2.妇科检查: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大小、形态异常,穿孔部位有明显压痛。
3.辅助检查
B超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子宫的形态、肌层情况以及是否有腹腔内出血等情况。通过B超可发现子宫肌层不连续,以及腹腔内是否有游离液体等异常。
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可疑子宫穿孔患者,腹腔镜检查是一种较为准确的诊断方法,不仅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子宫穿孔,还能观察穿孔的部位和程度。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适用于穿孔较小、无明显内出血或内出血较少的患者:应立即停止宫腔操作,给予宫缩剂(如缩宫素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并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痛及阴道出血情况,定期复查B超等检查,了解子宫及腹腔内情况。例如,穿孔较小且生命体征平稳、内出血少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一般经过上述处理后,子宫穿孔可逐渐修复。
2.手术治疗
适用于穿孔较大、有明显内出血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穿孔的情况、患者的生育要求等因素决定。如进行穿孔修补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量保留子宫;若穿孔严重、合并大量出血且无生育要求,可能需要行子宫切除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孕早期孕妇:孕早期子宫相对较软,进行人工流产等操作时子宫穿孔风险较高。在操作前应仔细评估子宫情况,操作时要轻柔准确。若发生子宫穿孔,保守治疗时需密切关注胚胎组织是否残留,因为子宫穿孔可能影响胚胎组织的清除,必要时可能需要在手术条件下进行处理。
孕中晚期孕妇:孕中晚期子宫穿孔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因为此时子宫体积较大,穿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腹腔内出血和脏器损伤等情况。处理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2.有子宫病变的患者
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子宫病变的患者,进行宫腔操作时子宫穿孔风险增加。在操作前应详细了解子宫病变的情况,如肌瘤的大小、位置等,操作过程中要更加小心谨慎,一旦发生穿孔,处理上可能需要根据病变情况和穿孔程度综合考虑治疗方案,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手术干预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