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脑瘫的临床症状
小孩脑瘫有多种临床症状,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异常(有增高或低下情况)、运动发育落后(粗大和精细运动均迟缓)、姿势异常(如角弓反张等奇怪姿势);反射异常包括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方面,约2/3患儿智力低下,不少伴语言障碍,部分有感知觉异常;还可能伴随癫痫发作、牙齿发育异常等情况。
肌张力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如小孩肢体僵硬,穿衣时难以活动肢体;也有肌张力低下的情况,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无力,可能出现头不能稳定抬起、四肢松软等现象。这与脑瘫患儿脑部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肌肉的控制失调有关,不同患儿的肌张力异常表现可能因受损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差异,且会影响患儿的运动发育进程,比如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能抬头,而脑瘫婴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仍无法实现。
运动发育落后:在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方面均会体现。粗大运动方面,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较正常儿童迟缓,正常婴儿4-5个月会翻身,脑瘫婴儿可能到6个月甚至更晚才会;精细运动方面,如抓握物品等能力发展滞后,正常婴儿7-8个月能用手指拿东西,脑瘫婴儿可能在该阶段还不能很好完成。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运动神经传导和肌肉协调功能,使得患儿的运动发育偏离正常轨迹。
姿势异常:常表现为各种奇怪的姿势,如角弓反张(头后仰、背过伸、下肢伸直)、剪刀步态(双下肢内收交叉,行走时像剪刀一样)、手握拳拇指内收等。这些异常姿势是因为脑部受损后,肌肉的不平衡收缩以及神经对姿势的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会随着患儿生长发育逐渐明显,并且会进一步阻碍正常运动功能的发展。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会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拥抱反射持续时间过长等。这是因为脑部的神经发育异常,影响了原始反射的正常消退过程,原始反射的异常持续存在会干扰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儿童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出现一些保护性反射,如站立位时突然受推动会出现平衡调节反射等。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往往减弱或缺失,这会使患儿在运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增加了受伤的风险,也是其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体现,与脑部对身体平衡和姿势调节的神经通路受损有关。
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
智力障碍:约有2/3的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有的表现为轻度智力落后,有的则是重度智力障碍。这是因为脑部受损的部位可能涉及到与智力相关的脑区,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学习等功能。智力障碍会影响患儿的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发展,例如在接受教育、理解指令等方面比正常儿童困难。
语言障碍:不少脑瘫患儿伴有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等。这与脑部控制语言的中枢神经受损有关,导致患儿在语言的理解、表达等方面出现问题。比如不能准确发出某些音节,难以组织语言进行流畅的交流等。
感知觉障碍:部分患儿存在感知觉异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障碍。可能表现为对声音的反应不敏感、对光线的刺激反应异常、触觉过于敏感或迟钝等。这是由于脑部相关感觉传导通路或感觉处理中枢受损,影响了患儿对外部感知觉信息的正常接收和处理,进而可能影响其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他伴随症状
癫痫发作: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如全身性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的脑损伤,影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处理。
牙齿发育异常:脑瘫患儿常伴有牙齿发育不良的情况,如牙齿排列不齐、龋齿等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患儿整体的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口腔肌肉功能不协调等因素有关,牙齿发育异常不仅影响患儿的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还可能对其外观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