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胃动力障碍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分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前者与多种因素及生活方式有关,后者由消化系统疾病致,有相应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及针对功能性、器质性的药物治疗等。
一、定义
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等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
二、分类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1.病因: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这是因为精神心理因素会影响胃肠的神经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2.人群差异: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患病,但一般来说,中青年相对更易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病。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长期熬夜、饮食无规律的人群发病风险也较高。
(二)器质性消化不良
1.病因: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结石等。例如,胃溃疡患者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影响胃的消化功能,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胆囊炎患者因为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会影响脂肪的消化,导致消化不良。
2.人群差异:有相关基础疾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不同基础疾病好发于不同年龄段,如老年人更容易患胆结石等疾病,从而引发器质性消化不良。
三、症状表现
1.主要症状
上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为规律或不规律的上腹部隐痛。
上腹部烧灼感:患者会感觉上腹部有灼热样的不适,类似于烧心的感觉。
餐后饱胀: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胃部饱胀,早饱感则是指进食后不久就有饱感,导致摄入食物量明显减少。
2.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如果是器质性消化不良,还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胃溃疡患者可能伴有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还可能有黑便等症状(提示消化道出血)。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历史,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导致消化不良。
2.体格检查:一般会进行腹部触诊,了解上腹部是否有压痛等异常情况,但体格检查对于消化不良的特异性诊断价值有限。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通过检测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该感染。
影像学检查:如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如溃疡、炎症、肿瘤等;腹部B超检查可以了解肝胆胰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发现胆囊炎、胆结石等引起消化不良的病因。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要建议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饮酒等。例如,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患者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同时要密切关注其营养状况,必要时补充营养。孕妇出现消化不良时,要避免随意使用药物,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如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等。
2.药物治疗:对于器质性消化不良,根据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胃溃疡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这里仅需明确存在针对原发病的药物治疗方式。而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抑酸剂(如奥美拉唑等)、助消化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