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与宫颈炎的区别是什么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发病部位包括多个,多由混合病原体感染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靠综合判断诊断,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宫颈炎是子宫颈阴道部及宫颈管黏膜炎症,病原体类似,有不同临床表现,靠病史等初步诊断、病原体检测确诊,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不同特殊人群患相关疾病时需注意不同事项
一、发病部位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宫颈炎:是子宫颈阴道部及宫颈管黏膜的炎症,发病部位主要在宫颈。
二、病原体
盆腔炎:多由外源性病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宫颈炎: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如部分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也可由物理因素刺激(如分娩、流产、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入侵)或化学物质刺激(如使用高浓度酸性或碱性溶液冲洗阴道,或阴道放置腐蚀性药品等)引起。
三、临床表现
盆腔炎:轻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有盆腔脓肿形成,可有下腹部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子宫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子宫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如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
宫颈炎: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宫颈管流出,宫颈管黏膜质脆,容易诱发出血。
四、诊断方法
盆腔炎: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常用检查有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实验室检查可有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超声检查可见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包块、盆腔积液等。
宫颈炎:根据病史、症状及妇科检查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行病原体检测,如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也可进行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查找中性粒细胞内有无革兰阴性双球菌等。
五、治疗原则
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给药方案需个体化,需涵盖可能的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衣原体等。
宫颈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对于获得病原体者,选择针对病原体的抗生素,如淋病奈瑟菌感染选用头孢菌素及头霉素类药物;沙眼衣原体感染选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无病原体的宫颈炎,有症状者可给予对症治疗,如阴道局部使用抗炎药物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盆腔炎或宫颈炎均需及时就医,因孕期用药需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等药物,且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盆腔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妊娠结局,如导致流产、早产等;宫颈炎也需规范治疗,避免炎症上行感染等。
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诊断和治疗盆腔炎、宫颈炎时需更加谨慎,用药要考虑对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同时要关注其生活方式,如是否有不安全性行为等,加强健康宣教,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生殖系统防御功能减弱,更易发生感染,诊断时要考虑绝经期生理变化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注意预防感染复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