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气管炎和哮喘的区别有哪些
宝宝气管炎是由病原体感染或物理化学刺激引发,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发热等,治疗以对症为主;宝宝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有反复发作喘息等症状,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均有不同,需分别进行应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宝宝气管炎:是指发生在宝宝气管的炎症,多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因物理、化学刺激(如冷空气、粉尘等)诱发。病原体入侵气管后,导致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等炎症反应。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蔓延或气温变化较大时,各年龄段宝宝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婴幼儿。
宝宝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易感性使宝宝更容易发生哮喘,而环境中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刺激性气体(如烟雾、工业废气等)、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可触发哮喘发作。通常在婴幼儿期起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哮喘患者,宝宝患哮喘的风险相对增高。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宝宝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宝宝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一般为低热,少数可出现高热。病情较轻时,宝宝一般状况良好;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增快,但一般无明显的喘息症状。
宝宝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喘息多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可听到明显的哮鸣音。病情较轻时,宝宝可能仅表现为发作性咳嗽;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加剧、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而且哮喘的症状具有可逆性,部分宝宝在脱离过敏原或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体征表现
宝宝气管炎:肺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有时可听到散在的干啰音或不固定的粗湿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宝宝哮喘:肺部听诊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在缓解期,宝宝肺部体征可基本正常,但在发作期,上述哮鸣音等体征较为明显。
三、诊断方法
宝宝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进行诊断。详细询问宝宝的呼吸道感染史、接触刺激性物质等情况,结合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以及肺部听诊的体征,一般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若淋巴细胞增高,提示病毒感染可能。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显示肺纹理增粗。
宝宝哮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宝宝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等典型症状,同时肺部听诊有哮鸣音,结合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如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此外,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宝宝的过敏状态,对哮喘的防治有指导意义。
四、治疗与预防
治疗
宝宝气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若为病毒感染,一般进行支持治疗,如让宝宝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若为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咳嗽、咳痰症状,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
宝宝哮喘: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预防发作。急性发作期主要是缓解气道痉挛,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缓解期需长期抗炎治疗,如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
预防
宝宝气管炎:注意宝宝的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宝宝接触刺激性气体、粉尘等;加强宝宝的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宝宝哮喘:明确过敏原的宝宝,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定期清洁室内环境、避免饲养宠物等;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等方式降低感染风险;鼓励宝宝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在寒冷、干燥或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剧烈运动。对于有家族哮喘史的宝宝,更要密切关注其呼吸道情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