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到底是什么
小儿抽动症即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不自主、突发等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症状。病因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及环境等因素。诊断通过症状评估、病史采集及脑电图、血液、脑部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治疗有药物、心理及综合治疗。日常护理需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均衡、给予心理关怀并避免诱因,家长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嘱、定期复诊。
一、小儿抽动症定义
小儿抽动症,全称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它以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的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主要症状
1.运动性抽动:通常起始于头面部,如眨眼、挤眉、皱鼻、噘嘴等,逐渐向下发展至颈部、肩部、上肢、躯干及下肢。简单运动性抽动如点头、耸肩,复杂运动性抽动可能表现为蹦跳、旋转身体等。这些抽动多在清醒时发作,睡眠时可减轻或消失。
2.发声性抽动:可为简单发声,如清嗓子、咳嗽、吸鼻、吐痰声等,也可为复杂发声,如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等。发声性抽动常与运动性抽动同时存在,但也可单独出现。
三、病因
1.遗传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小儿抽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的孩子,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可能是重要原因。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影响了大脑对运动、行为等方面的调控。
3.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环境,如学习负担过重、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心理应激事件在抽动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4.环境因素:围生期因素,如早产、低体重出生、新生儿窒息等,增加患病风险。此外,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生有关。长期暴露于铅、汞等重金属环境,也可能对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四、诊断
1.症状评估:医生通过详细询问家长孩子的症状表现,包括抽动的部位、形式、频率、严重程度等,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变化情况等。同时观察孩子在诊室中的表现,以确定是否存在抽动症状。
2.病史采集:了解孩子的出生史、生长发育史、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有助于判断可能的病因。
3.辅助检查:一般需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癫痫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还可能进行血液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免疫相关指标等,排查感染、代谢紊乱等因素。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查看脑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五、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中重度抽动症患者,可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常用药物有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等。
2.心理治疗: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帮助孩子识别抽动前的感觉,通过训练用其他行为替代抽动行为。还包括心理支持治疗,帮助孩子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负担,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习环境。
3.综合治疗:对于病情较为复杂或单一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儿,可采用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六、日常护理及注意事项
1.生活规律: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规律的生活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功能,减少抽动发作。
2.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添加剂、防腐剂较多的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3.心理关怀: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避免指责、批评孩子的抽动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减轻心理压力。
4.避免诱因:尽量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观看刺激性较强的节目。注意预防感染,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温馨提示:小儿抽动症可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家长发现孩子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带孩子复诊,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全方位的关怀,帮助孩子更好地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