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和微浸润癌的区别
原位癌是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多为中年及以上,生活方式等可增加风险,影像学表现局限于上皮层异常,治疗以局部为主,预后好;微浸润癌是原位癌基础上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但浸润范围小,发病年龄与相应部位恶性肿瘤相关,影像学有微浸润征象,治疗范围稍大,预后相对原位癌稍差,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治疗及预后相关方面有不同情况
一、定义及病理特征
1.原位癌:
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的恶性肿瘤。从病理形态上看,癌细胞的形态和排列虽有异常,但局限于原发部位的上皮组织内,没有侵袭到周围的间质组织。例如子宫颈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宫颈鳞状上皮内,基底膜完整。其发病年龄因不同部位的原位癌而有所差异,一般多见于中年及以上人群,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HPV感染等可能增加某些部位原位癌的发生风险,有HPV感染病史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相关部位是否发生原位癌。
2.微浸润癌:
微浸润癌是指在原位癌的基础上,癌细胞已经开始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但浸润的范围非常小。浸润的深度通常有一定的界定标准,一般来说微浸润癌的浸润深度不超过一定数值(不同部位有不同标准,如肺的微浸润腺癌浸润深度通常不超过5mm)。其病理特征除了有原位癌的细胞异常外,还能看到少量癌细胞向间质的微小浸润灶。发病年龄分布与相应部位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有一定关联,生活方式因素同样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比如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微浸润癌。
二、影像学及检查表现差异
1.原位癌:
在影像学检查上,如乳腺的原位癌,乳腺钼靶可能表现为局部的微小钙化灶等不太典型的征象,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可能显示局部乳腺组织内的异常强化,但范围相对局限,没有明显的间质浸润的相关表现。通过病理活检时,显微镜下可见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内,基底膜完整,细胞异型性相对局限在上皮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影像学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年轻女性乳腺原位癌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与老年女性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原位癌在影像学上主要是局限于上皮层的异常表现。
2.微浸润癌:
影像学检查时,除了可能有类似原位癌的一些异常表现外,会出现一些微浸润的相关征象。例如肺的微浸润腺癌,胸部CT可能显示在原有肺部结节的基础上,有极少量的间质浸润表现,如微小的毛刺征等。病理检查时除了能看到原位癌的特征外,可发现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形成微小的浸润灶,浸润灶的形态、大小等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性别的微浸润癌患者在影像学和病理检查上可能因为个体差异有一些细微不同,但总体是围绕微浸润这一核心特征表现。
三、治疗及预后区别
1.原位癌:
治疗方面,对于原位癌,通常采用局部治疗为主的方式,如宫颈原位癌可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等局部切除手术,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即可,一般不需要进行全身化疗等治疗。预后通常非常好,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很高,因为原位癌没有发生间质浸润,不会发生远处转移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预后基本都较好,只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合适的局部治疗,一般可以完全治愈,恢复正常生活。女性患者如果是宫颈原位癌,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复发等情况;男性患者如果是皮肤原位癌等,治疗后也需要关注局部皮肤情况。
2.微浸润癌:
治疗上,微浸润癌因为有微小的间质浸润,治疗范围可能相对原位癌要大一些,例如肺的微浸润腺癌可能需要进行肺局部切除术,切除范围比原位癌稍大,但一般也不需要进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等。预后方面,微浸润癌的预后也相对较好,但比原位癌稍差一些,因为存在微小浸润的可能,但总体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仍然较高。不同年龄的微浸润癌患者,年龄较小的患者在治疗后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观察,因为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关注治疗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老年患者则需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对预后的影响。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预后不同,但不同性别的患者在治疗后的康复等方面可能因为身体结构等因素有一些不同的注意事项,如女性乳腺微浸润癌患者在术后乳房护理等方面有特殊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