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的后遗症
鼻咽癌放疗可能引发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中耳炎、放射性龋齿、放射性脑损伤、放射性皮肤损伤等后遗症,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如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常见后遗症,儿童等更易发生,需保持口腔清洁等;放射性中耳炎与放疗野等有关,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放射性龋齿因唾液分泌减少等引发,要加强口腔卫生等;放射性脑损伤较少见但严重,要精准把握放疗剂量等;放射性皮肤损伤与放疗剂量等有关,要注意皮肤护理等
一、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1.发生情况:鼻咽癌放疗较常见的后遗症,主要是放疗导致口腔黏膜受到射线损伤,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在放疗进行到一定剂量时就可能出现,尤其是剂量较高或患者自身修复能力较弱时更易发生。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由于口腔黏膜等组织更娇嫩,对放疗射线的耐受性相对成人更差,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程度可能更重;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不同个体的修复能力有差异;生活方式上,放疗期间如果口腔卫生状况差,比如不按时刷牙、漱口,会加重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有既往口腔疾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龋齿、牙周炎等,放疗后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风险更高。
3.应对措施:要保持口腔清洁,放疗期间建议使用软毛牙刷,饭后及睡前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保持口腔湿润,可适当多饮水,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
二、放射性中耳炎
1.发生情况:鼻咽癌放疗时中耳可能受到射线影响,导致放射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耳痛等。与放疗野的范围、剂量等有关,当放疗野涉及中耳区域且剂量较高时容易发生。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中耳结构相对稚嫩,对放疗射线的损伤更敏感;生活方式上,放疗期间如果有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会加重中耳的炎症反应;既往有耳部疾病史的患者,如慢性中耳炎等,放疗后放射性中耳炎发生的概率可能增加。
3.应对措施:放疗期间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耳部清洁,出现耳部不适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耳部局部处理措施,如使用耳部滴液等。
三、放射性龋齿
1.发生情况:放疗会影响唾液腺的功能,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唾液的抗菌、清洁等作用减弱,从而容易引发放射性龋齿,表现为牙齿龋坏、疼痛等。一般在放疗后一段时间逐渐出现,与放疗剂量、唾液分泌减少的程度相关。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牙齿还在发育阶段,放疗对牙齿的影响更明显;性别因素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上,放疗期间口腔卫生不良,进食甜食等情况会促进放射性龋齿的发生;有既往牙齿健康问题的患者,如牙齿排列不齐等,更易发生放射性龋齿。
3.应对措施:放疗前应进行口腔检查,处理好口腔内的龋齿等问题,放疗期间要加强口腔卫生,减少甜食摄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牙齿问题及时处理。
四、放射性脑损伤
1.发生情况:较少见但严重的后遗症,放疗剂量过高或照射范围涉及脑部相关区域时可能导致放射性脑损伤,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与放疗的总剂量、分次剂量以及个体对射线的敏感性有关。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脑部组织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更易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有既往脑部疾病史的患者,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风险增加。
3.应对措施:放疗时要精准把握放疗剂量和范围,密切观察患者放疗后的神经系统症状,一旦出现相关异常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等。
五、放射性皮肤损伤
1.发生情况:放疗部位的皮肤可能出现反应,如红斑、色素沉着、干性脱皮、湿性脱皮等。与放疗野的皮肤受照射剂量有关,剂量较高时皮肤损伤更明显。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放疗剂量过高也可能出现较严重损伤;生活方式上,放疗期间皮肤护理不当,如摩擦、搔抓等会加重皮肤损伤;有皮肤疾病史的患者,放疗后皮肤损伤可能更重。
3.应对措施:放疗期间要保持放疗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搔抓等刺激,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出现皮肤损伤后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皮肤保护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