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什么意思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症状多样,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饮食调节、体位调整)和药物治疗(如促胃肠动力、胃黏膜保护药物),需综合管理以缓解症状、促进修复、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黏膜呈现非萎缩性的炎症改变,同时伴有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胆汁)反流入胃,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的病症。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LES)等结构构成抗反流屏障,能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当LES压力降低、食管酸清除能力下降等情况出现时,就容易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胃内。年龄增长可能会使LES功能发生生理性减退,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抗反流屏障功能,进而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2.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幽门括约肌的正常收缩和舒张能控制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和量。若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就会使十二指肠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至胃。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胆道系统的病变可能影响到幽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了胆汁反流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在性别方面,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倾向,但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发病风险有所不同。例如,长期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无论男女,都可能因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因素更容易出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临床表现。
2.主要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烧心、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进食后可能加重;腹胀可在餐后较为明显;烧心是指胸骨后有灼热感;反酸是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咽部,有酸性物质涌出;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样物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胆汁反流刺激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密切相关。长期存在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情况,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引起重视。
四、诊断相关因素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能看到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能有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还能观察到胆汁反流的情况,如见到黄色胆汁反流至胃内,或胃内有胆汁染色等。
2.24小时食管pH-胆汁监测:可了解食管内pH值变化以及有无胆汁反流情况,有助于明确胆汁反流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胆汁反流的患者,该项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该项检查的操作和诊断意义基本一致,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时机。
五、治疗相关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需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成年人应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可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儿童患者则需要家长帮助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同时,要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饱饮食,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以减少夜间胆汁反流的发生几率。
体位调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胆汁反流至食管。这对各年龄段的患者都有一定帮助,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正确调整睡眠体位,保障其睡眠质量的同时降低胆汁反流风险。
2.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以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能与胆汁酸结合,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损伤。但在药物选择和使用上,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例如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且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或非药物干预方法。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规范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来进行管理,以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