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分娩过程(产程过长、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宫腔内手术操作(术前有性生活、器械消毒不严格等)、子宫腔内病变(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邻近器官炎症蔓延(阴道炎、宫颈炎蔓延)、年龄因素(育龄期及绝经后)、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用抗生素、不注意经期卫生)、病史因素(有盆腔炎病史)等,需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
一、产后感染
1.分娩过程相关因素:足月分娩时,产程过长、胎膜早破等情况易使细菌侵入宫腔引发感染。例如,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产妇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显著增加,这是因为胎膜早破后,外界细菌可通过宫颈口进入宫腔,破坏了宫腔的防御屏障。对于产后的产妇,尤其是有胎膜早破病史或产程延长的产妇,需要密切监测子宫复旧情况及有无感染征象,因为此类情况大大增加了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几率。
2.剖宫产相关因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宫腔内有胎盘胎膜残留等也易导致子宫内膜炎。剖宫产手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子宫切口为细菌提供了进入宫腔的途径,若术后子宫切口愈合过程中出现血肿等情况,更利于细菌滋生。对于剖宫产产妇,术后要注意观察切口及子宫恢复情况,若发现恶露异常、发热等情况,需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炎的可能。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感染
1.人工流产术等操作:如人工流产术、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等宫腔内手术操作,若术前有性生活、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都可导致细菌进入宫腔引起感染。据相关研究,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约为一定比例,其中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是重要诱因之一。对于有宫腔内手术操作史的女性,术后需关注自身身体状况,若出现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子宫内膜炎。
2.手术适应证把握:进行宫腔内手术操作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以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例如,对于无明确适应证的频繁人工流产,会极大增加子宫内膜损伤及感染的机会,因此需谨慎对待此类手术。
三、子宫腔内病变
1.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由于息肉组织的存在,容易导致宫腔内环境改变,细菌易于在局部滋生,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概率高于无息肉的女性。对于患有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息肉,以降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可能。
2.黏膜下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向宫腔内突出,占据宫腔空间,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及内膜的修复,使得细菌容易在局部定植引发感染。这类患者也需密切关注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情况,及时处理肌瘤相关问题。
四、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1.阴道炎蔓延:若患有阴道炎,如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炎症可通过宫颈口蔓延至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的病原菌可上行感染宫腔,导致子宫内膜炎症。对于患有阴道炎的女性,要积极治疗,防止炎症扩散至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
2.宫颈炎蔓延:宫颈炎患者,炎症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向宫腔方向蔓延,累及子宫内膜引发炎症。宫颈部位的炎症病灶中的细菌可通过宫颈管进入宫腔,从而引起子宫内膜的感染。因此,宫颈炎患者也需要及时治疗,阻断炎症向宫腔蔓延的途径。
五、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等因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而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道局部抵抗力降低,也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对于绝经后女性,更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早期发现和预防子宫内膜炎。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增加细菌感染宫腔的机会;不注意经期卫生,如经期性生活、使用不洁卫生巾等,也易导致细菌侵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女性应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经期卫生,降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3.病史因素: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其盆腔内环境已经存在炎症基础,再次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可能性增加。这类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预防感染,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子宫内膜炎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