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区别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存在差异,子宫肌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多无症状或有月经改变等,超声等检查有特点,治疗有随访、药物、手术等;子宫腺肌瘤是内膜腺体间质侵入肌层,主要症状为进行性痛经等,超声等检查有不同表现,治疗有药物、手术等,两者对育龄及绝经后女性影响不同,需综合评估制定方案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的良性肿瘤,主要由子宫肌层内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可单发或多发,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绝经后多可逐渐萎缩。
2.子宫腺肌瘤:是子宫腺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其发病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促使基底层内膜细胞增生、侵袭肌层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症状表现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改变,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还可能有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出现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出现便秘等)。症状与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黏膜下肌瘤常导致较明显的月经改变,而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
子宫腺肌瘤: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月经改变,其痛经程度往往较子宫肌瘤更为严重,且随着病程进展有逐渐加剧的趋势。
2.体征特点
子宫肌瘤: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质地较硬的肿块。
子宫腺肌瘤:妇科检查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呈球形,一般不超过妊娠12周大小,质地较硬,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1.超声检查
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结节周围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肌瘤变性时内部回声可不均匀。
子宫腺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不均匀增厚,病灶处可见散在的小囊状无回声区,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点状或小片状低回声或高回声,边界多不清楚。
2.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肌瘤:MRI可清晰显示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T1加权像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时肌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子宫腺肌瘤:MRI表现为子宫肌层内T2加权像低信号区内有散在的高信号灶,增强扫描时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子宫肌瘤
随访观察:适用于无症状、肌瘤较小的患者,尤其是近绝经年龄者,每3-6个月复查超声,观察肌瘤的变化。
药物治疗:可选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再次增大,且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适用于术前缩小肌瘤体积或近绝经患者过渡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2.子宫腺肌瘤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对于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的患者,也可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通过局部释放孕激素,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减少经量、缓解痛经,但停药后症状可能复发。
手术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子宫腺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子宫切除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而子宫腺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五、特殊人群考虑
1.育龄女性: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均可能影响生育,子宫肌瘤可能导致不孕、流产等,子宫腺肌瘤患者妊娠后可能出现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育龄女性若发现患有这两种疾病,需根据具体情况,由妇产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制定个体化的生育计划。
2.绝经后女性:子宫肌瘤绝经后多可萎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而子宫腺肌瘤绝经后症状多可缓解,但仍需关注病情变化,若有异常仍需进一步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