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结肠癌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如次数增多或减少、粪便形状改变;便血,有粪便隐血和明显便血;腹痛,有隐痛或胀痛、阵发性腹痛;腹部可触及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肿块;还有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在症状表现上会有差异,有相关高危因素人群需尤其警惕。
一、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结肠癌早期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功能,导致排便次数较往常发生变化,有的人会出现比平时更频繁的排便,而有的人则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例如,原本每天排便1次,逐渐变为每天排便3-4次,或者原本规律的排便变为每隔几天才排便一次。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可能刺激肠道,扰乱了正常的排便节律。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本就相对缓慢,若再加上结肠癌的影响,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可能更易出现;而年轻女性若长期精神压力大,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增加排便次数改变的风险。
粪便形状改变:粪便可能变细,这是由于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空间,使粪便通过肠道时受到挤压,从而导致形状改变。比如原本排出的粪便呈圆柱形,逐渐变为扁条状等。有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环境不利于健康,更容易受到结肠癌影响出现粪便形状改变,因为这类饮食会使肠道内环境紊乱,促进肿瘤生长相关因素增多。
二、便血
粪便隐血:早期结肠癌可能有少量出血,肉眼难以察觉,但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出。这是因为肿瘤表面的血管比较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少量血液混入粪便中。对于有家族结肠癌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尤为重要,因为这类人群本身患结肠癌的风险相对较高,通过粪便隐血检测能早期发现可能的肠道出血情况,以便进一步排查。
明显便血: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明显的便血,粪便中可混有鲜血或暗红色血液。如果是右侧结肠发生癌变,由于右侧结肠内粪便相对较稀,出血后血液与粪便混合,可能表现为暗红色血便;而左侧结肠发生癌变时,粪便已逐渐成形,出血可能表现为鲜红色血便附着在粪便表面。长期吸烟、饮酒的男性,本身肠道功能可能受到一定不良影响,若出现便血情况,更要高度警惕结肠癌的可能,因为烟酒对肠道黏膜有刺激,易诱发肠道病变。
三、腹痛
隐痛或胀痛:早期结肠癌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多位于下腹部。这是由于肿瘤生长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功能紊乱所致。对于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肠道敏感性可能降低,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其他伴随症状来辅助判断。而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肠道功能,若出现腹痛情况,也需要考虑结肠癌等肠道疾病的可能。
阵发性腹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腹痛,这是因为肿瘤导致肠道部分梗阻,肠道蠕动增强以试图排出梗阻部位的内容物,从而引起阵发性的腹痛。有慢性便秘病史的人群,肠道本身存在一定的蠕动问题,若发生结肠癌,更易出现肠道梗阻相关的阵发性腹痛情况,因为便秘会使肠道内粪便积聚,增加肠道梗阻的风险。
四、腹部肿块
可触及肿块:在腹部可能摸到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的肿块,这是肿瘤逐渐生长增大后形成的。但腹部肿块的触及并非早期都能明显摸到,对于体型较瘦、肠道位置相对表浅的人群可能相对容易触及,而体型较胖的人群可能较难摸到。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需要定期进行腹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腹部肿块,因为肠道息肉是结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有息肉病史的人患结肠癌风险增加。
五、全身症状
消瘦:由于肿瘤生长消耗体内营养物质,患者可能出现消瘦的情况,体重逐渐下降。尤其是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体重不明原因地减轻,需要引起重视。对于长期营养不良、饮食不均衡的人群,本身身体营养储备不足,若发生结肠癌,消瘦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进展相对较快。
乏力:患者可能感到全身乏力,没有精神。这是因为肿瘤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身体处于消耗状态,营养物质吸收利用受到影响,从而出现乏力症状。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但营养摄入不足的人群,本身身体能量储备有限,若患上结肠癌,乏力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体力劳动消耗大,而肿瘤又进一步消耗身体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