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是什么意思
斜视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的眼外肌疾病,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有多种分类及表现,病因涉及先天、屈光、神经支配、眼球发育等因素,危害包括外观和视功能损害,诊断靠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等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方式,儿童斜视要早诊早治,成人斜视影响生活质量,治疗视病情选合适方法。
斜视的分类及表现
共同性内斜视: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一眼向内偏斜。幼儿时期发病较多,可能与调节因素、双眼视功能发育不完善等有关。例如,有些患儿可能因远视眼未及时矫正,过度使用调节,导致内斜视发生。
共同性外斜视:一眼向外偏斜,可分为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常于疲劳、生病、注意力不集中时出现外斜,而清醒、注意力集中时可控制眼位;恒定性外斜视则始终存在眼位向外偏斜。
非共同性斜视:多由眼外肌麻痹引起,如动眼神经麻痹可导致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偏斜等;展神经麻痹可出现眼球不能向外转动等表现,同时常伴有复视症状,即患者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斜视的病因
先天性因素: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眼外肌发育异常有关,部分患儿出生时就存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等情况,从而引发斜视。
屈光因素:远视眼患儿由于需要过度调节,容易引发内斜视;近视眼患儿由于调节放松,可能增加外斜视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高度远视的儿童内斜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视力儿童。
神经支配因素:脑部病变如肿瘤、出血等可能影响眼外肌的神经支配,导致眼球运动异常,引发斜视。
眼球发育因素:婴幼儿时期眼球小、轴短,多为远视,随着生长发育,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若此过程中眼外肌协调功能异常,就易发生斜视。
斜视的危害
外观影响:明显的斜视会影响面部外观,给患儿带来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患儿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视功能损害:长期斜视会导致患儿双眼单视功能逐渐丧失,影响立体视等高级视功能,进而影响其从事精细工作、驾驶等职业的选择。例如,立体视是驾驶车辆时判断距离等的重要视功能,斜视患儿立体视受损会影响安全驾驶。对于儿童来说,还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中的空间定位等能力。
斜视的诊断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儿的视力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视力低下及屈光不正等情况。
眼位检查:包括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角膜映光法可初步判断眼位偏斜方向和大致度数;遮盖-去遮盖试验能判断是恒定性斜视还是间歇性斜视等。
眼球运动检查:观察眼球向各个方向的运动情况,判断眼外肌是否存在麻痹等异常。
双眼视功能检查:如同时视检查、融合功能检查、立体视检查等,以评估双眼视功能状态。
斜视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对于调节性内斜视,可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从而消除斜视。例如,远视性内斜视患儿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后,调节恢复正常,内斜视可能得到矫正。对于部分轻度的外斜视,可通过正位视训练等方法增强双眼视功能,帮助恢复眼位。
手术治疗:对于非调节性斜视等,多需要通过手术矫正眼位。手术的原理是调整眼外肌的附着点位置和肌肉的张力,使双眼能够同时注视目标。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建议在患儿视觉发育关键期前进行手术,以最大程度恢复双眼视功能。例如,对于共同性内斜视,若患儿符合手术指征,应尽早安排手术,通常2-6岁是比较合适的手术年龄阶段,但具体还需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由医生判断。
特殊人群斜视情况及注意事项
儿童斜视:儿童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斜视对其视功能发育影响较大。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眼部情况,若发现儿童有眼位偏斜、视物时歪头、眯眼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儿童到眼科就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斜视的预后至关重要,能最大程度保护儿童的视功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
成人斜视:成人斜视除了外观影响外,还可能因双眼视功能异常导致复视等问题,影响生活质量。成人斜视的治疗主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方式,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可能相对儿童较困难。成人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了解治疗的预期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