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有典型口腔黏膜表现及一般全身症状,发病与口腔卫生不良、免疫力低下、器具消毒不彻底有关,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注意口腔卫生、增强免疫力、避免交叉感染来预防。
一、鹅口疮的定义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属于真菌感染性疾病。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口腔局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疾病。
二、鹅口疮的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表现
典型症状是在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形似鹅口。这些斑膜可以出现在颊黏膜、舌、牙龈、上颚等部位。斑膜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会潮红、粗糙,可能会有溢血。
病情较轻时,可能只有局部少量的白色斑膜;病情较重时,斑膜可融合成片,甚至累及咽部、食管等部位,影响患儿的进食和吞咽。
2.全身症状
一般情况下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低热、拒食、烦躁不安等表现。对于婴幼儿来说,拒食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进食减少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三、鹅口疮的发病原因
1.口腔卫生不良
婴幼儿的口腔自洁能力较差,如果家长没有及时为婴幼儿清洁口腔,比如喂奶后没有给婴幼儿喝少量温水冲洗口腔,就容易导致奶渍残留,为白色念珠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对于年长儿或成人,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也可能因口腔内细菌、食物残渣等因素,促使白色念珠菌过度生长而引发鹅口疮。
2.免疫力低下
婴幼儿:新生儿出生时可通过产道感染白色念珠菌,另外,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更不完善,患鹅口疮的风险相对较高。
免疫抑制人群: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人群,或者患有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受到抑制,白色念珠菌容易趁机大量繁殖,引发鹅口疮。比如,一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就较易发生鹅口疮。
3.奶瓶、奶嘴等器具消毒不彻底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上面残留的白色念珠菌会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再次喂养婴幼儿时就会导致鹅口疮的发生。例如,奶瓶清洗后没有及时高温消毒,或者消毒时间、温度不够,都可能无法完全杀灭白色念珠菌。
四、鹅口疮的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观察
医生通过观察患儿口腔内的典型表现,如白色斑膜的部位、形态等,初步怀疑为鹅口疮。例如,发现患儿颊黏膜有不易擦去的白色斑膜,就会考虑鹅口疮的可能。
2.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医生会用无菌棉签蘸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涂在玻片上,然后滴加10%氢氧化钠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白色念珠菌的菌丝或孢子。如果观察到白色念珠菌的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为鹅口疮。这种检查方法简单快速,是诊断鹅口疮常用的实验室手段之一。
五、鹅口疮的预防措施
1.注意口腔卫生
婴幼儿:家长在喂奶后,可以给婴幼儿喂少量温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幼儿,饭后也可以适当喝些水。另外,要定期清洁婴幼儿的奶瓶、奶嘴等器具,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清洗,并且定期高温消毒。
年长儿和成人: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增强免疫力
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同时,要保证婴幼儿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摄入,促进其免疫系统的发育。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免疫力较弱的婴幼儿,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护理。
免疫抑制人群:在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并且密切关注口腔等部位的情况。如果患有免疫缺陷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提高机体免疫力。
3.避免交叉感染
照顾婴幼儿的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在接触婴幼儿之前要洗手。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情况,要避免与婴幼儿过于亲密的接触,防止交叉感染。例如,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给婴幼儿夹菜,不要亲吻婴幼儿的口腔部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