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感染后不同病毒有不同临床表现,儿童更易感染且症状可能更重,诊断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核酸检测等,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预防需注意个人、环境卫生及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一、肠道病毒的基本情况
肠道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等。这类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二、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1.不同病毒的常见表现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少数人可出现发热、乏力、头痛、咽痛、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极少数人会出现弛缓性麻痹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出现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的比例较低,但一旦发生会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临床综合征,如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还可引起手足口病,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等症状。相关研究表明,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
埃可病毒感染: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发热、皮疹、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多种表现。例如,埃可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可导致患儿出现头痛、呕吐、嗜睡、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2.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肠道病毒感染,且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如手足口病在儿童中高发,婴幼儿感染后出现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功能、肠道病毒的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小于3岁的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概率高于年长儿童。
成年人:成年人感染肠道病毒后,部分也可出现症状,但相对儿童来说,症状可能较轻,如出现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等,但也有少数成年人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感染表现,这与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等有关。
三、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采集患者的粪便、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是诊断肠道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之一。通过将标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病变等情况来鉴定是否存在肠道病毒。例如,从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或疱疹液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等可确诊。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IgM抗体出现较早,可用于早期诊断;IgG抗体出现较晚,且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时具有诊断意义。例如,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肠道病毒特异性抗体来辅助诊断肠道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患者标本中的肠道病毒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例如,对患者的粪便或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能够快速明确是否存在肠道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四、肠道病毒感染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目前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例如,对于发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症退热;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降低颅内压等。
2.预防
个人卫生:勤洗手是预防肠道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情况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如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肠道病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果儿童所在的托幼机构等发生肠道病毒感染疫情,应配合做好相关的隔离和防控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更要加强防护,避免感染肠道病毒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肠道病毒后,病情可能进展迅速,因此需要格外注意防护,减少与肠道病毒感染者的接触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