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怎么治疗
新生儿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抗感染治疗(细菌性肺炎根据病原菌选抗生素、病毒性肺炎对症支持)、对症治疗(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心力衰竭用强心药等),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早产儿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等,有基础疾病者要兼顾心功能等综合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新生儿肺炎患儿,需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可采用吸痰等方法。这是因为新生儿呼吸道较为狭窄,分泌物易堵塞呼吸道,影响通气功能。如胎粪吸入性肺炎,胎粪等分泌物若不及时清除,会进一步加重肺部通气和换气障碍。同时,可定期为患儿翻身、拍背,翻身和拍背有助于松动痰液,促进痰液排出,改善肺部通气。
保证患儿所处环境的湿度适宜,一般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适宜的湿度可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
2.氧疗:
根据患儿缺氧程度给予合适的氧疗方式。若患儿有轻度缺氧,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一般为0.5-1L/min;对于缺氧较明显的患儿,可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可调整为2-4L/min。氧疗的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维持血氧分压在正常范围,一般要求血氧分压维持在60-80mmHg左右。例如,当新生儿肺炎导致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时,通过氧疗可改善机体的氧供情况,保障重要器官的氧合。
二、抗感染治疗
1.细菌性肺炎:
若考虑为细菌性肺炎,需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等。在使用抗生素前,一般需留取痰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例如,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菌后,能更精准地选择敏感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对于早发型新生儿肺炎(生后72小时内发病),常见病原菌为B族链球菌等,需尽早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2.病毒性肺炎:
对于病毒性肺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但对于某些重症病毒性肺炎,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等。例如,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谨慎评估其疗效和风险。
三、对症治疗
1.呼吸衰竭的治疗:
当新生儿肺炎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使用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机械通气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参数调节,以维持患儿的有效通气和氧合。例如,对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通气和氧合状况,但也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机参数,防止出现气压伤等并发症。
2.心力衰竭的治疗:
若患儿出现心力衰竭,需使用强心药物等进行治疗。如使用地高辛等强心剂,但需注意新生儿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情况与年长儿不同,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剂量要求并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同时,要限制液体入量,一般控制液体量在60-80ml/(kg·d),以减轻心脏负担。例如,新生儿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通过限制液体入量可减少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
早产儿发生肺炎时病情往往进展较快,因为其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更低下。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体温等。氧疗时要注意氧浓度的精确控制,避免高浓度氧导致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同时,抗感染治疗时要考虑早产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早产儿的肝肾功能不完善,药物代谢缓慢,使用抗生素时需调整剂量和给药间隔。
2.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
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肺炎患儿,肺炎会加重心脏的负担,需加强心功能的监测和支持。在氧疗时要兼顾心脏的氧供情况,避免因氧疗不当加重心脏缺血缺氧。抗感染治疗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和机体反应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抗生素。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合并肺炎时,心脏本身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肺炎导致的缺氧和感染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在治疗中要综合考虑心脏和肺部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