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与结肠息肉有哪些区别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良性隆起病变,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多无症状,部分有肠道刺激症状等,影像学及内镜下表现有特点,多为良性;结肠癌是结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病情进展有多种表现,影像学及内镜下有相应特征,细胞具恶性行为,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预后因病情阶段而异,不同人群发病及表现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家族病史人群需密切监测筛查
一、定义与本质
1.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本质上是良性的肿物,它是由结肠黏膜上皮和间质成分异常增生所形成,其发生与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结肠息肉。
2.结肠癌:是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且失去正常调控机制形成的,它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涉及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分子生物学改变,遗传因素、结肠息肉恶变、长期的肠道慢性炎症等都可能促使结肠癌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结肠息肉: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较大的结肠息肉可能会引起肠道刺激症状,如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还可能出现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出血量一般较少。不同部位的结肠息肉可能有不同表现,比如直肠部位的息肉可能会出现里急后重感,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2.结肠癌: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可出现大便变细、带黏液或脓血;腹痛也是常见症状,多为隐痛或胀痛,后期疼痛可能会加剧且定位不太明确;还会出现腹部肿块,一般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较差;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不同部位的结肠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右半结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左半结肠癌则以肠梗阻、便秘、腹泻等症状较为突出。
三、影像学及内镜表现
1.结肠息肉:在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表面隆起的病变,形态多样,可为球形、半球形等,表面多较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略红。在钡剂灌肠检查中可显示出充盈缺损等表现。超声内镜检查可帮助判断息肉的浸润深度等情况,一般结肠息肉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层次清楚。
2.结肠癌:结肠镜下可见肠腔内有菜花样、溃疡型或浸润型的肿块,病变处黏膜粗糙、易出血,肿块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清。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腔内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肠管狭窄等表现。超声内镜检查可发现肿瘤已浸润至肠壁深层甚至周围组织,层次结构紊乱。
四、病理性质不同
1.结肠息肉:绝大多数结肠息肉属于良性病变,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但部分绒毛状腺瘤有较高的恶变潜能。从病理组织学角度看,其细胞分化较好,与正常结肠黏膜细胞形态差异相对较小,增殖能力相对受限,一般不会发生远处转移等恶性行为。
2.结肠癌:病理组织学上细胞分化程度不一,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周围组织及远处转移的能力,可通过淋巴道、血行等途径转移至肝、肺等远处器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五、治疗及预后区别
1.结肠息肉:较小的结肠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治疗,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创伤小,恢复快,预后良好,一般切除后定期复查即可。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但总体来说结肠息肉经过合适治疗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患者生存率较高。
2.结肠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根据病情可能还需要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早期结肠癌通过手术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但中晚期结肠癌即使经过治疗,预后相对较差,存在较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患者的生存率会受到较大影响,且需要长期随访监测。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结肠癌和结肠息肉的发生发展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结肠癌的一些典型症状,而在结肠息肉的发生上不同性别并无绝对的显著差异,但生活方式对两者都有重要影响,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结肠癌和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监测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结肠息肉或结肠癌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