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结直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粪便隐血试验可初筛结直肠癌,直肠指检能发现距肛门较近的直肠肿瘤,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并取病理明确病变,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有局限性,CT检查的CTC可显示结肠形态等,常规腹部CT评估远处转移,MRI对病变分期等有价值,不同检查有各自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儿童检查需特殊考虑。
一、粪便隐血试验
1.原理及操作:粪便隐血试验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的方法。通常采用化学法或免疫法进行检测。化学法如联苯胺法等,其原理是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使色原氧化显色;免疫法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粪便中的人血红蛋白。操作相对简便,患者留取粪便样本即可进行检测。
2.意义及人群考虑:对于结直肠癌的筛查有一定意义,尤其是无症状人群的初筛。一般人群都可进行该检查,但对于有肠道不适症状、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等高危人群,更应重视此项检查。对于儿童,由于其粪便留取相对困难,且儿童结直肠癌相对少见,但如果有便血等症状时也可进行该项检查,不过需注意留取样本的规范性。
二、直肠指检
1.操作及发现:医生戴上手套,将手指插入直肠进行触摸检查。通过直肠指检可以发现距肛门7-8cm以内的直肠肿瘤,能触及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例如,可触及质硬、凹凸不平的肿块,或溃疡型肿块伴肠腔狭窄等。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所有怀疑结直肠病变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对于男性患者,还可同时检查前列腺等相关情况;女性患者则可同时检查阴道、子宫等。在检查前需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得患者配合,检查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患者过度不适。对于儿童,若怀疑有结直肠病变,也可进行直肠指检,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配合程度谨慎操作,注意保护儿童的隐私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结肠镜检查
1.检查过程及优势:结肠镜检查是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循腔进镜,可直接观察直肠、结肠黏膜的形态,能发现微小的病变,如息肉、炎症、溃疡、肿瘤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它是诊断结直肠癌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之一。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如口服泻药清洁肠道等。
2.适应人群及特殊人群考虑:适应人群包括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的患者,以及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长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等)。对于儿童患者,若病情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需在充分评估后进行,儿童肠道相对较细,操作时更要轻柔谨慎,同时要做好儿童的安抚工作,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四、影像学检查
(一)腹部超声检查
1.原理及局限性:腹部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对腹部器官进行成像,可观察结直肠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如是否有淋巴结肿大等。但由于肠道气体的干扰,对结直肠本身的直接观察有一定局限性,一般不作为结直肠癌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可作为初步筛查及辅助诊断的手段。
2.人群适用性:适用于一般人群的初步筛查,对于肥胖患者等肠道气体较多影响观察的情况,可能会限制其诊断价值。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但同样受肠道气体等因素影响。
(二)CT检查
1.CT结肠成像(CTC):通过口服造影剂充盈肠道后进行CT扫描,可显示结肠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结肠病变。能发现较大的结肠肿瘤,并可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侵犯周围脏器等。但对于小的病变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
2.常规腹部CT:可用于评估结直肠癌有无远处转移,如肝脏、肺部等转移情况。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分期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在进行检查前要充分权衡利弊。
(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1.结直肠MRI检查:对于结直肠病变的诊断,尤其是肿瘤的分期有较高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肠壁各层的关系、周围淋巴结情况等。对于一些对碘造影剂过敏等不适合进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可选择MRI检查。
2.人群适用性:适用于一般结直肠癌患者的分期等评估,对于儿童患者,MRI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但同样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