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原则
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有手术、放射、化学治疗等方式。手术分根治性(早期局限肿瘤,依情况切组织,不同年龄手术评估与恢复有别)和姑息性(晚期或不能根治者,改善症状,儿童需特虑);放射分单纯(敏感肿瘤,不同性别反应有差,儿童需严控)和术后辅助(根治术后有残留风险等者,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治疗);化学分全身(晚期或转移等,依病史用药,孕妇禁、哺乳期慎)和区域(动脉插管,儿童需特虑剂量等)。
一、手术治疗
1.根治性手术: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适用于早期、病变局限的肿瘤。通过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包括部分肌肉、骨组织等,以达到彻底清除肿瘤细胞的目的。例如,对于早期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常采用根治性切除手术,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确定切除范围,尽可能保留重要的功能结构,但以完全切除肿瘤为首要目标。其原理是基于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特点,通过扩大切除范围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耐受性相对较强,术后恢复可能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需要更谨慎地评估手术风险,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术前需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良好控制。
2.姑息性手术:针对晚期肿瘤或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目的是缓解症状,如解除肿瘤引起的梗阻、出血等情况。比如,当口腔颌面部肿瘤导致患者吞咽困难时,可考虑行姑息性的造瘘手术以解决进食问题。这种手术方式主要是基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考虑,虽然不能彻底治愈肿瘤,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姑息性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手术对其未来功能和外貌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干扰较小的手术方式,同时要注重术后的康复护理和心理支持。
二、放射治疗
1.单纯放射治疗:可用于某些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如未分化癌等。利用放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对于早期口腔颌面部肿瘤,单纯放射治疗可能达到根治效果。不同性别患者对放射治疗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患者可能对放射治疗引起的皮肤反应等相对更为敏感,但具体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在年龄方面,儿童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需特别关注,因为放射治疗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如对骨组织的生长、甲状腺功能等可能产生长期影响,所以儿童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放射治疗技术。
2.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常用于根治性手术后有肿瘤残留风险或局部复发高危的患者。通过术后补充放射治疗,进一步杀灭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率。例如,在口腔癌根治性手术后,若病理检查发现切缘有肿瘤细胞残留或淋巴结转移较多等情况,需进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其依据是手术虽已切除可见肿瘤,但可能存在显微镜下残留的肿瘤细胞,放射治疗可对这些细胞进行杀灭。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吸烟、饮酒的患者,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时需注意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在治疗前后需劝导患者戒烟戒酒,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化学治疗
1.全身化疗:适用于晚期肿瘤或已有远处转移的肿瘤,也可作为手术、放疗的辅助治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例如,对于一些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全身化疗可控制肿瘤的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在用药时需考虑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因为许多化疗药物经肝肾代谢,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化疗药物需调整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化疗药物对胎儿的致畸等不良影响,一般禁止使用化疗药物;哺乳期女性使用化疗药物也需谨慎,可能需要暂停哺乳。
2.区域化疗:如动脉插管化疗,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减少全身不良反应。例如,对头颈部肿瘤可采用颈动脉插管化疗。在年龄因素上,儿童进行区域化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的计算和对儿童血管等局部组织的影响,要确保化疗药物的使用既达到治疗效果又不造成过度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