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和老花有什么区别
远视是因眼轴短或屈光力不足致平行光线聚焦视网膜后,儿童多为生理性远视,随发育度数降低,症状有视力减退等,检查可明确度数,可通过检查及佩戴眼镜等应对;老花是年龄增长致晶状体等退变致调节力下降,表现为近距离阅读困难,检查通过调节幅度等,可通过良好用眼习惯等延缓,影响生活时戴老花镜且需定期调整度数。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主要是由于眼轴较短(轴性远视)或屈光力不足(屈光性远视),导致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儿童出生时多为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一般到12岁左右可发育为正视眼,但部分人可能会留存一定度数的远视。例如,新生儿的眼轴平均长度约为17.3mm,而成年人眼轴平均长度约为24mm,眼轴较短是导致新生儿远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2.老花:是一种生理性退变现象,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一般通常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表现为近距离阅读或工作困难。这是因为晶状体的调节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自然衰退,例如,30岁时晶状体的弹性较好,能较灵活地改变形状以调节焦距,而到了45岁左右,晶状体弹性明显下降,调节能力大幅降低。
二、症状表现
1.远视:不同年龄的远视患者症状有所不同。儿童轻度远视可能无明显症状,中高度远视可能出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还可能伴有视疲劳,表现为眼球胀痛、头痛等,尤其在近距离用眼时更明显。例如,一个8岁的儿童如果有300度的远视,可能在看书写字时容易出现眼睛疲劳、字迹模糊等情况。成年人远视也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疲劳等症状,而且远视眼患者为了看清物体,常常需要动用调节力量来增加屈光力,所以更容易出现视疲劳。
2.老花:主要症状是近距离阅读困难,需要将阅读物拿远才能看清,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症状会逐渐加重。例如,40岁左右的人可能开始发现看手机短信、穿针引线等近距离活动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之后可能需要不断增加阅读物与眼睛的距离才能看清。老花眼的症状相对比较稳定,主要集中在近距离用眼困难方面,而且一般不会出现像远视那样的远视力明显下降情况(除非同时合并有其他屈光不正)。
三、屈光状态检查差异
1.远视:通过验光检查可发现患者的屈光度数为远视,例如电脑验光或散瞳验光后显示球镜度数为正值。验光时可明确远视的具体度数,如+2.00D、+3.00D等,同时还可以评估远视对视力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散光等其他屈光不正情况。对于儿童远视,还需要考虑其生理性远视的范围,正常3岁儿童的远视度数一般在+2.00D左右,6岁儿童一般在+1.50D左右,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病理性远视。
2.老花:老花眼的验光检查主要是通过调节幅度的检查来评估。可以用近视力表来初步判断老花的程度,例如,通过测量阅读时能看清的最小字体的距离来评估老花的情况。而且老花眼的验光主要是为了确定近用眼镜的度数,一般是在原有屈光不正(如有远视或近视)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老花度数来矫正近距离视力。例如,一个有+1.00D远视的45岁患者,可能需要配+2.00D的老花镜来矫正近距离视力。
四、预防与应对措施
1.远视:儿童时期要注意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远视并及时干预。如果是生理性远视,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影响视力和视觉发育,则需要佩戴合适的凸透镜矫正。对于成年人远视,如果影响了视力和日常生活,也可以通过佩戴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此外,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对于预防远视进一步发展也很重要,例如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注意用眼环境的光线等。
2.老花: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延缓老花的进展,例如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近距离用眼,定时让眼睛休息;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眼部运动,如转眼球等,有助于锻炼眼部肌肉。当老花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可通过佩戴老花镜来矫正近距离视力。需要注意的是,老花镜的度数需要定期进行调整,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老花度数会逐渐增加。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其他眼部疾病的老花患者,在选择老花镜时需要更加谨慎,最好在专业眼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验配,以确保佩戴舒适且能有效矫正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