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原因
鼻出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原因有外伤、鼻黏膜干燥糜烂、鼻部炎症、鼻中隔病变、鼻部肿瘤;全身原因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其他如急性发热性传染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一、局部原因
1.外伤:
鼻和鼻窦外伤可损伤血管或黏膜,如挖鼻、用力擤鼻、剧烈喷嚏等,儿童常因好奇将异物塞入鼻腔引起黏膜糜烂出血。
颅底骨折也可能损伤筛前动脉导致鼻出血,这种情况在头部外伤中较为常见,有明确的外伤史可寻。
2.鼻黏膜干燥、糜烂:
空气干燥、炎热、寒冷等环境因素易使鼻黏膜干燥,进而发生糜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空气中的粉尘等刺激也会导致鼻黏膜糜烂出血,多见于秋冬季节,在干燥地区更为常见。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C、维生素K等缺乏时,鼻黏膜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儿童挑食、偏食易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可能影响维生素吸收,都可能引发鼻黏膜糜烂出血。
3.鼻部炎症:
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等鼻腔和鼻窦的感染性炎症,炎症刺激使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出血。例如感冒初期,鼻黏膜充血肿胀,稍加刺激就可能出血。
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也常引起鼻出血,干燥性鼻炎患者鼻黏膜腺体分泌减少,鼻黏膜干燥结痂,常因痂皮脱落损伤黏膜血管而出血;萎缩性鼻炎患者鼻黏膜萎缩变薄,血管易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在中青年女性中相对多见,可能与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4.鼻中隔病变:
鼻中隔偏曲处的黏膜较薄,空气气流冲击易致黏膜糜烂出血,长期偏曲还可能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这种情况在有鼻中隔偏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儿童时期的腺样体肥大等可能影响鼻通气,导致鼻黏膜代偿性偏曲。
鼻中隔溃疡多因感染、维生素缺乏等引起,溃疡处黏膜糜烂、血管暴露,容易出血。
5.鼻部肿瘤:
鼻腔、鼻窦的良性肿瘤,如鼻咽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瘤体血管丰富,易引起鼻出血;鼻腔血管瘤也可导致反复鼻出血。
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如鼻咽癌,早期可出现回吸涕中带血或擤鼻时涕中带血,晚期肿瘤组织坏死糜烂,出血较多,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与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二、全身原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引起鼻出血的常见全身原因之一,血压升高使鼻黏膜血管压力增加,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鼻出血的风险较高,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时更容易发生。
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减退,也容易出现鼻出血,老年人由于血管逐渐硬化,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鼻出血,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
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等,可导致鼻出血,还常伴有贫血、发热等症状,儿童和青少年白血病患者中鼻出血较为常见。
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轻微损伤即可引起出血不止,鼻出血也是其常见表现之一。
3.肝肾疾病: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减少,容易出现鼻出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脏功能不全,体内毒素蓄积,影响凝血机制,也常发生鼻出血,这类患者多有长期肾脏病史。
4.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血管脆性增加;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都可引起鼻出血。例如长期素食者若不注意补充维生素,容易出现此类情况。
钙缺乏可能影响血管的稳定性,也可能与鼻出血有一定关系,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钙的需求量大,若钙摄入不足易出现相关问题。
5.内分泌失调:
青春期少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出现代偿性月经,部分人也可表现为鼻出血,这与激素变化引起的鼻黏膜血管反应有关。
妊娠期女性在妊娠中期和晚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容易发生鼻出血,一般分娩后鼻出血症状可缓解。
6.其他: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等,发热时鼻黏膜充血、干燥,易出血。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全身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易发生鼻出血,患者多有家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