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怎么检查出来
脑瘫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及其他检查。病史采集需问孕期及生长发育情况;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肌张力、反射、姿势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颅MRI、CT;电生理检查包含脑电图、诱发电位检查;其他检查有智力测试与发育评估、基因检测等,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脑瘫诊断提供依据。
一、病史采集
1.出生史:详细询问患儿母亲孕期情况,如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早产、难产、新生儿窒息、黄疸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可能与脑瘫的发生相关,例如早产儿发生脑瘫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早产儿的脑部发育可能尚未完全成熟。
2.生长发育史:了解患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如果患儿在相应月龄应达到的运动、认知等发育里程碑上明显落后,如3个月不能抬头、1岁不能独坐等,需高度警惕脑瘫可能。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1.肌张力检查:通过被动活动患儿的肢体来判断肌张力情况。正常肌张力时肢体活动有一定阻力且活动自如,而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降低(肢体松软)。例如痉挛型脑瘫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患儿肢体活动受限且姿势异常;低肌张力型脑瘫则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阻力小。
2.反射检查:包括原始反射和腱反射等。正常新生儿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但一般在3-4个月时消失。如果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出现异常反射,如2个月后仍有握持反射、4个月后仍有拥抱反射等,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同时,腱反射检查也很重要,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腱反射亢进等情况。
3.姿势检查:观察患儿安静时及运动时的姿势。脑瘫患儿常存在异常姿势,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出现下肢交叉(剪刀步)、上肢屈曲内收等姿势;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可能有步态不稳、平衡障碍等姿势异常。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脑部结构,有助于发现脑部发育异常、脑损伤部位等。例如可以发现是否有脑发育畸形、脑白质软化、脑出血等情况。通过MRI检查,可以更精确地了解患儿脑部的形态学改变,对于脑瘫的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一般在出生后数月即可进行MRI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脑部病变有帮助。
2.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虽然MRI在脑部病变显示上更具优势,但CT也可用于辅助诊断。CT可以发现脑部的一些钙化灶、出血灶等情况。不过,CT对于脑部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在脑瘫的诊断中,MRI往往是更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CT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作为补充。
四、电生理检查
1.脑电图(EEG):主要用于检测脑部的电活动情况。部分脑瘫患儿可能伴有癫痫等脑部电活动异常情况,通过EEG检查可以发现异常的脑电波形。例如,一些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合并有癫痫发作,EEG能帮助捕捉到异常的脑电放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癫痫及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但EEG检查结果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脑瘫的可能,因为不是所有脑瘫患儿都伴有明显的脑电活动异常。
2.诱发电位检查:包括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通过诱发电位检查可以了解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是否正常。例如,视觉诱发电位可以评估视神经及视觉通路的功能,听觉诱发电位可以评估听神经及听觉通路的功能。对于脑瘫患儿合并有视觉、听觉障碍的情况,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发现相关的神经传导异常问题。
五、其他检查
1.智力测试与发育评估:采用专门的智力测试量表和发育评估工具,如格塞尔发展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等,对患儿的智力、运动、语言、认知等发育水平进行评估。这有助于全面了解患儿的整体发育状况,对于脑瘫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以及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应选择相应适合的评估工具,例如对于婴幼儿可选用针对其年龄特点的发育评估量表,而对于年长儿则可选用更全面的智力测试量表。
2.基因检测:对于怀疑有遗传因素导致的脑瘫患儿,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明确病因。通过检测相关基因是否存在突变等情况,可以为脑瘫的病因诊断提供更精准的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家族遗传咨询等。例如一些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脑瘫,基因检测可以发现相关的致病基因。但基因检测并不是所有脑瘫患儿都必须进行的检查,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临床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