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怎么矫正
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方法包括手术矫正和非手术矫正。手术矫正有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成形术及鼻内镜下手术,传统术式中黏膜下切除术适大部分有明显症状患者,成形术保留结构功能,鼻内镜下手术视野清、创伤小等;非手术矫正包括鼻腔冲洗,可缓解轻度偏曲症状,及药物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水肿但为辅助手段。
一、手术矫正
1.传统手术方式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切除部分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和骨组织来矫正偏曲。其原理是去除导致鼻腔通气障碍或相关症状的偏曲组织,恢复鼻腔正常的解剖结构和通气功能。该手术适用于大部分鼻中隔偏曲且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例如因鼻中隔偏曲导致长期鼻塞、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对于成年患者,一般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过程中需要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在年龄方面,成年患者身体发育基本稳定,手术相对安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鼻中隔仍处于发育阶段,一般不首先考虑手术矫正,除非有严重影响呼吸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且手术需非常谨慎,因为儿童鼻中隔发育尚未成熟,过度手术可能影响其鼻腔正常发育。
鼻中隔成形术:该术式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尽可能保留鼻中隔的软骨和骨组织,使其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这种手术方式更符合鼻腔的生理结构,减少了术后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鼻中隔偏曲同时希望最大程度保留鼻腔正常结构和功能的患者较为适用,尤其适用于那些对鼻腔功能要求较高的人群,如教师、歌手等需要良好通气和发声功能的人群。在性别方面,不同性别患者在手术适应上无绝对差异,主要根据鼻中隔偏曲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手术方式。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要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再考虑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左右,且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水平,这样可以减少手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2.鼻内镜下手术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通过鼻内镜可以更精确地观察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和程度,然后进行精准的矫正操作。手术过程中利用鼻内镜的照明和放大功能,能够准确识别鼻中隔的软骨、骨组织以及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组织。对于复杂的鼻中隔偏曲情况,鼻内镜下手术更具优势。在生活方式方面,术前患者需要戒烟戒酒,因为吸烟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影响术后恢复,饮酒可能会影响麻醉效果或增加手术出血的风险。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等不良生活习惯,以促进伤口愈合。
二、非手术矫正
1.鼻腔冲洗
对于轻度鼻中隔偏曲且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鼻腔冲洗的方法来缓解症状。鼻腔冲洗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通过冲洗能够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物质,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改善鼻腔通气。一般每天可进行1-2次鼻腔冲洗。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配合度可能较低,需要家长协助进行鼻腔冲洗,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鼻腔冲洗器,控制冲洗的压力和速度,避免造成儿童不适。在生活方式上,有过敏史的患者在进行鼻腔冲洗时,还可以根据过敏原检测结果,选择针对性的冲洗液,如对于尘螨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含有相应脱敏成分的冲洗液,但目前相关的特异性脱敏冲洗液应用还相对有限,主要还是以生理盐水冲洗为主。对于患有慢性鼻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鼻腔冲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其他药物治疗配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
2.药物治疗
当鼻中隔偏曲引起鼻腔炎症反应时,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水肿。例如鼻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它可以通过局部抗炎作用,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但药物治疗一般是作为辅助手段,不能从根本上矫正鼻中隔偏曲。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需要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考虑药物对其鼻腔黏膜和全身的影响。对于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的患者,如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青光眼等疾病的患者,不能使用此类药物。在年龄方面,婴幼儿由于鼻腔黏膜娇嫩,一般不首先考虑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而是以非药物的鼻腔护理等方法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