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性耳鸣是怎么回事
搏动性耳鸣是患者能听到与自身心跳或脉搏同步节律性耳鸣的特殊类型,其可能由血管性因素(如颈动脉或椎动脉系统血管病变、静脉异常)和肌肉收缩因素导致,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影响,诊断需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需针对病因及对症支持。
一、定义
搏动性耳鸣是一种患者能听到与自身心跳或脉搏同步的节律性耳鸣,属于耳鸣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声音通常为搏动性、滴答声或嗡嗡声等。
二、可能的原因
1.血管性因素
颈动脉或椎动脉系统血管病变:
颈部动脉狭窄、动脉瘤等情况可能导致血流异常。例如,颈动脉狭窄时,血流通过狭窄部位会产生湍流,从而引起搏动性耳鸣。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搏动性耳鸣症状。
椎动脉的病变,如椎动脉迂曲、动脉瘤等,也可能影响血流动力学,引发与脉搏同步的耳鸣。
静脉异常:
颈静脉球高位、颈静脉球体瘤等静脉相关病变可能导致血液回流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颈静脉球高位时,颈静脉球位置较高,靠近中耳结构,可能干扰正常的血流和压力平衡,进而引发耳鸣。
2.肌肉收缩因素
腭肌、镫骨肌等肌肉的异常收缩可产生异常声音,导致搏动性耳鸣。例如,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诱发腭肌痉挛,进而引起与肌肉收缩节律同步的耳鸣。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出现搏动性耳鸣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例如,先天性颈内动脉动脉瘤在儿童中虽不多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导致搏动性耳鸣。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需要更仔细的检查来明确病因。
成年人:成年人发生搏动性耳鸣的原因相对多样,如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的血管退行性变导致的血管性病变,或者因生活压力等因素引起的肌肉收缩相关的搏动性耳鸣等。
2.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搏动性耳鸣在性别上有显著的差异分布,但不同性别可能因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其发病风险。例如,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血管等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搏动性耳鸣的发生情况。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管压力增加,容易导致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等,进而增加搏动性耳鸣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搏动性耳鸣的发生率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长期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可导致肌肉紧张度增加,容易引起腭肌等肌肉的异常收缩,从而诱发搏动性耳鸣。
4.病史因素
有血管疾病病史:如曾有过颈动脉狭窄、动脉瘤等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搏动性耳鸣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原有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持续异常,容易引发耳鸣症状。
有耳部疾病病史:某些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等,虽然一般主要影响耳部,但严重的耳部疾病可能影响耳部周围的血管和肌肉等结构,进而与搏动性耳鸣的发生相关。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包括颈部血管听诊,可初步判断颈部血管是否存在异常血流音,如听到与心跳同步的血管杂音,提示可能存在血管性因素导致的搏动性耳鸣。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椎动脉等血管的结构和血流情况,有助于发现血管狭窄、动脉瘤等病变。
CT血管造影(CTA):能更精确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病变部位,对于诊断血管性病变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血管的成像效果较好,尤其对于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有一定优势。
3.其他检查:如听力测试等,可了解患者的听力情况,排除其他耳部疾病导致的耳鸣与搏动性耳鸣相混淆的情况。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血管性因素导致,如颈动脉狭窄,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来改善血管狭窄情况;对于颈静脉球体瘤等病变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若是肌肉收缩因素引起,可通过放松疗法等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耳鸣症状。
2.对症支持: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明确病因或病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取对症支持措施,如使用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等,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经过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搏动性耳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焦虑等心理问题,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干预。
总之,搏动性耳鸣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特殊耳鸣类型,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