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吐血怎么回事
肝癌患者吐血常见原因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因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使曲张静脉易破裂)、肝癌侵犯消化道黏膜出血(肿瘤侵犯破坏黏膜下血管)、凝血功能障碍(肝癌致肝功能受损及脾功能亢进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减少);表现为吐血颜色鲜红或暗红、伴黑便及贫血相关表现,危害是大量吐血可致失血性休克,长期慢性出血致贫血加重影响器官功能;紧急处理需让患者保持安静平卧位头偏一侧、送医及医院采取补充血容量、用止血药物、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措施;后续应对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如内镜下或介入治疗、肝癌综合治疗)、加强饮食和心理护理,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肝癌患者处理需更谨慎个体化
一、肝癌患者吐血的常见原因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肝癌患者多伴有肝硬化,而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食管胃底静脉迂曲扩张。当这些曲张的静脉受到刺激或压力增高时,就容易破裂出血,这是肝癌患者吐血较常见的原因之一。门静脉高压是由于肝癌导致肝内结构破坏,使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从而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肝硬化合并肝癌的患者中,约50%-60%的上消化道出血是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
2.肝癌侵犯消化道黏膜出血
肝癌组织可能直接侵犯到消化道的黏膜,如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黏膜。肿瘤生长过程中破坏黏膜下血管,导致出血。随着肿瘤的进展,侵犯程度加重,出血的风险也会增加。这种情况在肝癌晚期较为常见,肿瘤不断侵袭周围组织器官,包括消化道,使得黏膜完整性受损,血管暴露而出血。
3.凝血功能障碍
肝癌患者肝功能受损,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肝脏是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场所,肝癌导致肝功能减退,使得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可能伴有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这些都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增加出血的倾向,包括消化道出血导致吐血。例如,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的肝癌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更容易出现出血情况。
二、肝癌患者吐血的相关表现及危害
1.表现
吐血的颜色可以是鲜红色,这往往提示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较大,血液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就呕出;也可以是暗红色,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后,经胃酸作用后排出。同时,患者可能伴有黑便,黑便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此外,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贫血相关表现,这是因为大量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机体缺血缺氧。
2.危害
大量吐血可导致患者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长期慢性出血还会导致患者贫血加重,进一步影响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如心脏因长期缺血而功能受损,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也会因灌注不足而功能障碍。对于肝癌患者来说,吐血会加重病情的恶化,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三、肝癌患者吐血的紧急处理及后续应对
1.紧急处理
当肝癌患者出现吐血时,首先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在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心率等。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如补充血容量,通过静脉输液等方式纠正休克;使用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等减少出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会采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方法。
2.后续应对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治疗,或者进行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介入治疗来降低门静脉压力。对于肝癌本身,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手术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建议患者进食温凉、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避免进食过硬、过烫、刺激性食物,以免再次诱发出血;心理护理,患者因吐血可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给予关心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肝癌患者,由于其各脏器功能减退,在处理吐血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要更加个体化;对于儿童肝癌患者(虽然相对罕见,但也需考虑),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用药和治疗操作上要更加精细,以保障儿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