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眼肌麻痹
眼肌麻痹是因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病变致眼肌运动障碍的疾病。病因分神经源性(颅内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和肌源性(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表现有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眼睑下垂。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影像学、电生理)。治疗分针对病因(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症分别处理)和对症支持(复视戴三棱镜、眼睑下垂严重可手术)。
眼肌麻痹是指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发生病变,从而导致眼肌运动障碍的一种疾病。
一、病因分类
1.神经源性眼肌麻痹
颅内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变可影响到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或神经纤维,例如脑梗死发生在中脑等部位时,可能累及动眼神经核等结构,从而引起眼肌麻痹。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等原因,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较高,更易出现此类神经源性眼肌麻痹。
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可累及支配眼肌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或展神经等。糖尿病患者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均有发生神经病变导致眼肌麻痹的可能,且女性和男性在糖尿病患病率上有一定差异,但在眼肌麻痹的发病机制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
2.肌源性眼肌麻痹
重症肌无力: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眼外肌运动无力,出现眼肌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和青年女性相对更易患重症肌无力相关的眼肌麻痹。
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疾病,主要影响眼外肌等部位的肌肉。其发病与遗传基因异常有关,不同类型的肌营养不良症发病年龄有所不同,如某些类型可能在儿童期就出现症状,表现为眼肌麻痹等眼部肌肉受累表现。
二、临床表现
1.眼球运动障碍:患者可出现眼球不能向某个方向转动,例如动眼神经麻痹时可出现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等;滑车神经麻痹时表现为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弱;展神经麻痹时眼球不能向外转动等。
2.复视:由于眼球运动不协调,双眼看到的物体不能融合,从而产生双影,给患者的日常活动带来很大影响,如行走、阅读等都会受到干扰。
3.眼睑下垂:部分患者可出现上眼睑下垂,严重时可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影响视力。例如动眼神经麻痹时常常伴有上睑下垂。
三、诊断方法
1.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发病的急缓、是否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有无外伤史等。例如对于急性起病的眼肌麻痹,要考虑脑血管意外等急性颅内病变的可能;对于慢性起病且逐渐加重的眼肌麻痹,要考虑重症肌无力等慢性疾病的可能。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眼球运动情况、瞳孔反射等。通过让患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观察眼球运动是否受限;检查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等,动眼神经麻痹时往往伴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表现。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有助于发现颅内是否有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肿瘤等导致的神经源性眼肌麻痹。对于肌源性眼肌麻痹,头颅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异常,但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肌肉活检等检查来明确诊断。例如重症肌无力患者头颅MRI通常无异常,但可通过新斯的明试验等辅助诊断。
电生理检查:对于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可进行重复神经电刺激等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神经源性眼肌麻痹,需要针对脑血管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脑梗死患者可根据病情进行溶栓、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量等情况可进行止血、降颅压等治疗。
对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导致的眼肌麻痹,主要是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能有助于神经病变的恢复,但神经病变的恢复往往比较缓慢。
重症肌无力患者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复视的患者,可佩戴三棱镜来消除复视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眼睑下垂严重影响视力的患者,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眼睑下垂矫正术等,但手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