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鼻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局部原因包括外伤致鼻黏膜血管破裂、鼻黏膜干燥、鼻部炎症、鼻中隔偏曲、鼻部肿瘤等;全身原因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及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等。
一、局部原因
1.外伤:
鼻部受到外力撞击,如拳击、车祸等,可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挖鼻过于用力也会损伤鼻黏膜引起鼻出血。儿童常因好奇挖鼻而发生鼻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多可自行停止。
气压变化,如高空飞行、潜水等,也可能使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
2.鼻黏膜干燥:
秋冬季节空气干燥,或长期处于空调房间、暖气环境中,鼻黏膜容易干燥,导致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老年人由于鼻黏膜萎缩,更容易出现鼻黏膜干燥性鼻出血。
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鼻黏膜干燥,增加鼻出血的发生风险。
3.鼻部炎症:
急性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炎症会使鼻黏膜充血、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纤毛功能障碍,也易出现鼻出血。
过敏性鼻炎患者因鼻痒反复揉搓鼻子,可损伤鼻黏膜引发鼻出血,且过敏反应导致鼻黏膜水肿、充血,进一步增加出血几率。
4.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偏曲部位的鼻黏膜较薄,而且该处黏膜张力较大,受气流冲击后容易破裂出血。青少年鼻中隔偏曲导致鼻出血的情况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鼻中隔骨化后可能出血情况会有所改善,但严重的鼻中隔偏曲仍需就医处理。
5.鼻部肿瘤:
鼻腔、鼻窦的良性肿瘤,如血管瘤等,可引起反复鼻出血;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等,早期可能表现为回吸涕中带血,晚期则可能出现较大量的鼻出血。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地区相对高发,有家族史或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需提高警惕。
二、全身原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引起鼻出血较常见的全身原因之一。血压升高时,鼻黏膜血管压力增大,容易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鼻出血的频率和出血量可能增加。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注意血压的稳定控制,因为血压波动过大容易导致鼻出血反复发作。
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下降,也容易出现鼻出血。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鼻出血可能是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一种表现。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鼻出血,同时还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也会出现鼻出血症状,往往还伴有贫血、发热等其他表现。
血友病患者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功能异常,会反复发生鼻出血,且出血往往较难止住。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鼻出血通常出血量较多,且可能反复发生,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3.肝肾疾病:
严重的肝脏疾病可导致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出现鼻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鼻出血等出血倾向。
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毒素堆积可能影响凝血机制,也会导致鼻出血。肝肾疾病患者的鼻出血往往与全身的代谢和凝血功能紊乱有关,需要综合治疗肝肾疾病来改善鼻出血症状。
4.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维生素K缺乏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维生素C缺乏会使血管壁的韧性降低,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长期偏食、挑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若营养摄入不均衡也可能发生此类情况。
长期慢性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也可能出现维生素缺乏相关的鼻出血。
5.内分泌失调:
青春期少年可能因内分泌失调出现鼻出血,女性在月经期或妊娠期也可能发生鼻出血,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妊娠期鼻出血可能与鼻黏膜血管扩张及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鼻黏膜充血有关。
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出现鼻出血情况,一般在更年期结束后,鼻出血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6.其他: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等,发热时鼻黏膜充血、干燥,容易破裂出血。这类疾病引起的鼻出血一般随着传染病病情的控制而逐渐缓解。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由于药物影响凝血功能,也容易出现鼻出血。此类人群在鼻出血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或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