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是怎么回事
月经量少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等,受年龄因素影响,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表现不同,仅女性有此情况。常见原因包括内分泌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妇科疾病因素(子宫内膜损伤、卵巢早衰、子宫内膜结核)、生活方式因素(过度节食、精神压力过大、过度运动)。出现相关情况需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会评估并进行妇科超声、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宫腔镜等检查。
一、定义与正常范围
月经量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不足正常月经量的1/3,或经期缩短不足2天,经血颜色可能较淡等。正常月经量一般为20-60ml,若经量少于20ml可视为月经量少。
(一)年龄因素影响
青春期: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激素分泌不稳定,可能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一般随着年龄增长,性腺轴逐渐完善,月经会逐渐趋于正常。例如,部分13-15岁的青春期少女初潮后1-2年内月经量少属于常见生理现象,多与性腺轴发育不完善有关。
育龄期:育龄期女性若出现月经量少,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等有关。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可影响内分泌,导致月经量少。对于有性生活的育龄期女性,还需考虑妊娠相关情况,如先兆流产或宫外孕可能表现为少量阴道流血易被误认为月经量少。
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也会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同时常伴有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围绝经期症状。
(二)性别相关
月经量少是女性特有的月经异常表现,男性不存在月经量少的情况。
二、常见原因
(一)内分泌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促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生成素比例失调,影响卵泡发育及排卵,导致子宫内膜增生不足,从而出现月经量少,常伴有多毛、痤疮、肥胖等表现。研究表明,约7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月经异常,其中月经量少较为常见。
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升高可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使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殖受影响,导致月经量少,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泌乳现象。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导致月经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也可能干扰内分泌,引起月经量少。
(二)妇科疾病因素
子宫内膜损伤:人工流产、清宫术等宫腔操作可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引起宫腔粘连,使子宫内膜面积减少,从而出现月经量少,甚至闭经。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若出现月经量少,需高度警惕宫腔粘连。
卵巢早衰:40岁前卵巢功能过早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不能正常增生,导致月经量少,常伴有潮热、盗汗、闭经等表现,且生育能力受影响。
子宫内膜结核:结核杆菌感染子宫内膜,可破坏子宫内膜,导致月经量少,多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节食:长期过度节食会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脂肪含量过低,影响雌激素的合成,导致月经量少。例如,部分为减肥而过度节食的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等情况。
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月经量少。如高考压力大的女生可能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
过度运动:长期高强度、过度的运动,如长跑、竞技体育等,可影响下丘脑功能,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引起月经量少。
三、就医评估与检查
(一)就医评估
女性若出现月经量少,且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腹痛、闭经、多毛、泌乳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月经史、生育史、病史、生活方式等情况。
(二)相关检查
妇科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和卵巢的形态、大小、结构等,如有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腔粘连等情况。通过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若子宫内膜过薄也提示可能存在月经量少的相关问题。
性激素六项检查:包括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泌乳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等,可了解内分泌功能状态,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卵巢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通过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影响月经。
宫腔镜检查:对于怀疑有宫腔粘连的患者,宫腔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了解有无粘连及粘连的部位、程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