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是什么情况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分良性和恶性,良性少见且部分有恶变倾向,恶性以膀胱尿路上皮癌为主。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长期接触工业化学品)、病史(膀胱慢性炎症、既往肿瘤史)相关。临床表现有血尿、膀胱刺激症状等。诊断靠尿液、影像学检查及膀胱镜。治疗有手术(经尿道、部分、根治性切除)、膀胱灌注、全身化疗。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分类
1.良性膀胱肿瘤:相对较少见,如膀胱乳头状瘤等。这类肿瘤生长缓慢,细胞分化较好,一般不会发生转移,但部分可能有恶变倾向。
2.恶性膀胱肿瘤:最常见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以前称膀胱移行细胞癌),此外还有膀胱鳞状细胞癌、膀胱腺癌等,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占绝大多数。恶性膀胱肿瘤细胞分化差,容易侵袭周围组织并发生转移。
二、发病因素
1.年龄与性别: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约为3-4:1,这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职业暴露等因素相关。
2.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膀胱肿瘤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膀胱肿瘤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4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等可经尿液排出,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导致细胞恶变。
长期接触工业化学品:从事苯胺、染料、橡胶等行业工作的人群,长期接触某些工业化学品,增加了患膀胱肿瘤的几率,这些化学物质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损伤膀胱细胞的DNA等遗传物质,引发肿瘤。
3.病史
膀胱慢性炎症:长期的膀胱结石、膀胱炎等慢性炎症刺激,可使膀胱黏膜反复受到损伤和修复,在此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异常增殖,增加膀胱肿瘤的发生风险。
膀胱既往肿瘤病史:曾患过膀胱肿瘤的患者,再次发生膀胱肿瘤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可能与肿瘤细胞残留、局部黏膜长期处于易恶变的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血尿:是膀胱肿瘤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多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有时可自行停止,但容易给患者造成病情好转的错觉而延误就诊。
2.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多为肿瘤坏死、溃疡或合并感染所致,当肿瘤广泛浸润膀胱壁或累及输尿管开口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积水等,出现腰痛、腰酸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可发现尿液中是否有肿瘤细胞,如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尿细胞学检查有助于发现可疑的肿瘤细胞,但该检查的阳性率受肿瘤分级、分期等因素影响。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作为膀胱肿瘤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发现膀胱内较大的肿瘤,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是否有蒂等情况,还可了解膀胱壁的厚度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膀胱周围组织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对膀胱肿瘤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在显示肿瘤对膀胱壁的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
3.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肿瘤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适用于早期低级别、单发的膀胱肿瘤,通过膀胱镜将肿瘤切除,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
膀胱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大、多发或复发、不能行经尿道手术的患者,切除部分膀胱组织。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对于浸润性膀胱癌等较晚期的患者,需要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包括切除膀胱、周围淋巴结等,并根据情况进行尿流改道。
2.膀胱灌注治疗: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在手术治疗后常需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如丝裂霉素、卡介苗等,以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
3.全身化疗:对于晚期膀胱肿瘤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全身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顺铂等联合方案,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血糖等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儿童膀胱肿瘤相对罕见,其治疗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兼顾肿瘤治疗和膀胱功能的保留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心理关怀,减轻儿童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到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如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可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