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什么意思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与饮食、遗传、肠道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1.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重要诱因。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有致癌作用;而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致癌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对肠黏膜的刺激和损伤机会,从而增加直肠癌发生风险。
2.遗传因素:约10%-15%的直肠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癌变几率极高,这类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容易发生肠道息肉并进而发展为癌。
3.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直肠癌的风险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可能是因为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修复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癌变;直肠腺瘤性息肉若不切除,也可能逐渐恶变成为直肠癌。
二、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例如有的患者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出现每天排便3-5次甚至更多,或者一段时间便秘,一段时间又腹泻。
2.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变细,或者大便带血,血色暗红,常混有黏液或脓液。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导致肠道狭窄,大便通过受阻而变细,肿瘤表面破溃出血、渗液等导致大便带血、带黏液等情况。
3.腹痛:多为隐痛,初期疼痛不剧烈,随着病情进展,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肠道梗阻时,疼痛可加重,可为胀痛、绞痛等。
4.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者发生转移形成肿块时,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等。
三、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约75%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可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质地、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结肠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的形态、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直肠癌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清晰看到直肠内肿瘤的具体情况,如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隆起型、溃疡型等)等。
3.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可以了解直肠及结肠其他部位的情况,有助于发现多发病灶和息肉病等,但对于小的病变可能不如结肠镜敏感。
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评估直肠癌肿瘤的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CT检查:可以了解肿瘤有无远处转移,如肝脏、肺部等转移情况,对于判断肿瘤分期有一定帮助。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等情况,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低位前切除术、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组织,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根据病情决定)。
2.放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术前放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放疗可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晚期直肠癌患者,放疗还可以缓解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3.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术后辅助化疗,杀灭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病灶;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可以控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直肠癌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可考虑姑息性治疗为主,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
2.儿童患者:儿童直肠癌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其治疗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对肛门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化疗药物的选择也要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器官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副作用相对较小的化疗方案,并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各项器官功能。
3.女性患者:女性直肠癌患者在治疗时还需要考虑生育问题等。如果是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治疗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如放疗可能会影响卵巢功能导致不孕等,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