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肿瘤是什么
大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因涉及生活方式(如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遗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综合征)、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早期可能有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中晚期有腹痛、肿块、全身症状;诊断有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和治疗上有差异。
一、病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中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例如,有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结构下大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膳食纤维摄入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影响大肠黏膜。过量饮酒也与大肠癌发生相关,酒精可损伤肠道黏膜,还可能通过影响肝脏代谢等多种机制增加致癌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受生活方式影响的程度可能不同,一般来说,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大肠肿瘤密切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肠道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大肠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与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有关。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相比无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升高,不同年龄的人群如果携带相关遗传突变基因,发病年龄可能会较早,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多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出现肠道息肉。
3.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反复刺激肠道黏膜,可导致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进而增加大肠癌的发生风险。病史较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几率明显高于病程短的患者,不同年龄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都可能面临这种风险,且随着病程延长风险逐渐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大肠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腹泻与便秘交替等;也可能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带黏液或血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早期表现可能不太一样,年轻人可能更容易将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归咎于其他小问题而延误就诊。
2.大肠癌中晚期:随着肿瘤的生长,会出现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位置不固定;腹部肿块一般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还可能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因为肿瘤生长消耗身体能量,且可能有慢性失血等情况。女性患者如果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能会有一些特殊表现,男性患者也会有相应的局部和全身症状变化,不同年龄患者的全身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因身体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
三、诊断方法
1.粪便潜血试验:可作为大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肠道出血,但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不同年龄人群都可以进行粪便潜血试验,一般无特殊禁忌,但如果是消化道急性出血期可能会影响结果判断。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肿瘤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肿瘤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对于有大肠肿瘤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者、长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等,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不同年龄的高危人群检查频率可能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3.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例如,腹部CT可以清晰显示肠道肿瘤的局部形态以及有无肝脏等远处转移病灶,对肿瘤的分期等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大肠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早期大肠癌,可通过局部切除等手术方式;对于中晚期大肠癌,多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等因素评估手术方案。
2.辅助治疗:包括化疗、放疗等。对于一些中晚期大肠癌患者,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放疗可用于局部晚期大肠癌的治疗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肿瘤治疗规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在辅助治疗中的药物选择和反应可能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