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是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疾病,病因有先天和后天等因素,临床表现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吞咽困难及不典型的胸痛、上腹部不适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药物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病因
先天因素:部分人群天生膈食管裂孔较宽大,这是发生食管裂孔疝的基础因素,在婴幼儿时期可能就存在一定的解剖结构基础,但通常在成长过程中未立即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影响才逐渐发病。
后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膈食管裂孔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会发生退变,弹性降低、张力减弱,容易导致食管裂孔疝发生。老年人发生食管裂孔疝的几率相对较高。
肥胖:过度肥胖者腹腔内压力较高,容易将胃等组织挤压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肥胖人群中食管裂孔疝的患病率相对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慢性腹内压增高: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长期便秘等情况会使腹内压持续升高,进而增加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时腹内压反复波动升高,对膈食管裂孔产生较大的压力作用,促使疝的形成。
手术因素:胸部或腹部的某些手术可能会影响膈食管裂孔周围的结构,导致食管裂孔疝发生,如贲门癌手术等。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可出现烧心、反酸等表现,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多在进食后明显,可向上延伸;反酸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或口腔,感觉酸性物质涌出。这是因为疝入胸腔的胃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反流。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初期可能是间歇性吞咽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变为持续性吞咽困难。这是由于疝入的组织可能压迫食管,导致食管狭窄或运动功能障碍。
不典型症状
胸痛:疼痛可放射至胸背部,类似心绞痛的表现,但与活动等关系不密切。这是因为食管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可能传导至胸部神经,引起胸痛感觉。
上腹部不适:患者可感觉上腹部隐痛、胀满等,容易被误认为是胃部疾病。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食管钡餐造影: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让患者口服钡剂,然后通过X线检查观察食管和胃的位置关系。如果发现胃疝入胸腔,可见膈上有胃泡影,食管下括约肌环位置上移等表现。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还能同时观察有无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等并发症,并且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胸部CT:能够清晰显示胸腔内胃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食管裂孔疝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
治疗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如建议患者避免进食过饱,尤其在睡前3小时内不宜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加重胃食管反流;肥胖患者需要减轻体重,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等方式,降低腹内压,减轻食管裂孔疝的症状。
体位改变: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还可以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反流。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等,通过修复食管裂孔,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缓解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食管裂孔疝相对少见,若发生,需要特别注意喂养方式。应采用少量多次喂养,避免一次喂养过多导致腹内压升高加重疝的症状。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有无呕吐等表现,若出现严重呕吐、吞咽困难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食管裂孔疝时需要综合考虑。用药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在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并且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由于老年人身体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精心的照料。
女性: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子宫增大等原因,腹内压升高,可能会诱发或加重食管裂孔疝。妊娠期间要注意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增大的子宫对腹部压力产生过大影响。产后也要注意身体的恢复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预防食管裂孔疝复发或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