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自己是否得鼻咽癌
要判断是否患有鼻咽癌,可通过自我初步筛查和专业医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自我初步筛查需留意鼻部、耳部症状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并评估EB病毒感染、家族遗传、环境等高危因素;专业医学检查包括鼻咽镜检查(间接、纤维或电子鼻咽镜)、影像学检查(颈部超声、CT、MRI)和病理检查(活检),发现相关异常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详查,以实现鼻咽癌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一、自我初步筛查
1.留意症状表现
鼻部症状:早期可能出现回吸性涕血,即擤鼻涕时鼻涕中带血,或者鼻涕从鼻腔向后流出经口吐出时带血,还可能有鼻塞,多为单侧鼻塞,且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加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被家长忽视鼻塞等症状;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出现鼻部症状需格外警惕,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鼻咽癌风险。
耳部症状:肿瘤堵塞咽鼓管咽口时,可引起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等中耳炎症状。对于儿童,耳部症状可能会影响其听力发育,需密切关注;有耳部基础疾病史的人群出现新的耳部症状,要考虑鼻咽癌的可能。
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少患者是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多为无痛性、质地较硬、活动度差且进行性增大的颈部肿块,常见于颈深上群淋巴结。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颈部淋巴结本身的生理情况不同,儿童颈部淋巴结相对更易受感染等因素影响而肿大,所以对于儿童颈部不明原因进行性增大的淋巴结更要重视排查鼻咽癌。
2.评估自身高危因素
EB病毒感染: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若有EB病毒感染史,需提高对鼻咽癌的警惕性。不同性别感染EB病毒后患鼻咽癌的风险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对EB病毒的易感性有别,儿童感染EB病毒多为隐性感染,而成人感染后发病风险相对更高。
家族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鼻咽癌患者,那么个体患鼻咽癌的风险会相对增高。不同家族遗传背景下,遗传易感性不同,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主动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相关筛查。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如接触甲醛、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或者生活在鼻咽癌高发地区,患鼻咽癌的风险会增加。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群,暴露于致癌物质的机会不同,生活在高发地区的人群要加强自我筛查意识。
二、专业医学检查
1.鼻咽镜检查
间接鼻咽镜检查:这是一种简单的初步检查方法,医生通过间接鼻咽镜可观察鼻咽部情况,能发现鼻咽部有无新生物、溃疡、隆起等异常。但对于儿童,操作时需更加轻柔、耐心,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损伤;对于有鼻部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检查时要告知医生相关病史,以便医生调整检查方法。
纤维鼻咽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可更清晰地观察鼻咽部细微病变,还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明确鼻咽部病变性质的重要方法。在检查前需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和大致过程,缓解其紧张情绪,尤其是儿童,要给予安抚和陪伴;对于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特殊人群,检查前要评估其身体状况,确保检查安全。
2.影像学检查
颈部超声检查:能了解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情况,有助于判断颈部淋巴结是否为鼻咽癌转移所致。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安全,可作为常规筛查手段;对于肥胖人群等,超声检查可能受一定影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CT检查:可清晰显示鼻咽部结构及肿瘤的侵犯范围,有助于了解肿瘤是否累及周围组织、骨质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对辐射的耐受不同,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CT检查,若需进行,要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对于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使用含碘对比剂进行CT检查时需谨慎,要评估对比剂使用风险。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颅底、海绵窦等部位的侵犯情况显示较好。在进行MRI检查前,要告知患者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如有金属心脏起搏器等则不能进行MRI检查;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要采取相应的安抚措施或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3.病理检查
活检:通过鼻咽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鼻咽癌的金标准。病理检查能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重要信息,对于儿童活检时要注意操作规范,减少对患儿的损伤;对于怀疑有肿瘤转移的颈部淋巴结,也可进行淋巴结活检。
通过以上自我初步筛查和专业医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鼻咽癌。如果发现有相关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详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鼻咽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