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手术怎么做
鼻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及鼻部情况、进行用药等准备)、手术步骤(选择麻醉方式并操作)、术后处理(鼻腔填塞、用药、冲洗、随访)及并发症及预防(出血、鼻腔粘连、眼眶颅底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处理)等环节,各环节需综合考虑不同患者情况精细操作以保障手术效果及患者恢复。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例如通过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情况,通过胸部X线或CT评估肺部情况,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和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储备有所不同,儿童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对手术耐受的影响,老年人则需更细致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心肺疾病风险。不同性别患者在手术耐受力上无绝对差异,但需结合个体病史等情况综合判断。
鼻部情况:通过鼻内镜检查明确鼻息肉的大小、范围等,还需进行鼻窦CT检查,了解鼻窦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这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2.术前准备工作
用药准备:一般会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等药物改善鼻腔黏膜水肿等情况,比如布地奈德鼻喷剂等,可在术前数天使用以减轻鼻息肉周围黏膜的炎症反应,利于手术操作。
其他准备:术前需剪鼻毛等,进行鼻腔清洁等操作,同时要告知患者手术的大致过程、风险等,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二、手术步骤
1.麻醉方式选择
局部麻醉:对于病情较轻、息肉范围较小的患者可选择局部麻醉,通过在鼻腔局部使用麻醉药物,如丁卡因等进行表面麻醉,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但能减轻疼痛。
全身麻醉:对于息肉范围较广、病情较复杂的患者多采用全身麻醉,使患者在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2.手术操作过程
鼻腔黏膜切开:使用鼻内镜等器械,在适当位置切开鼻腔黏膜,暴露鼻息肉及鼻窦病变组织。例如,在中鼻道等区域进行黏膜切开,根据鼻息肉的具体位置和范围确定切开的部位和范围。
息肉切除:用相关器械将鼻息肉完整切除,在切除过程中要尽量保留正常的鼻腔鼻窦黏膜组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操作需精细,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如眼眶、颅底等部位。
鼻窦清理:如果伴有鼻窦病变,需要对鼻窦进行清理,去除病变的黏膜等组织,恢复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
三、术后处理
1.鼻腔填塞
目的:术后通常会进行鼻腔填塞,主要目的是压迫止血、防止鼻腔粘连等。填塞材料一般可选用膨胀海绵等。
注意事项:填塞后要观察患者的鼻腔出血情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填塞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呼吸等,同时要向患儿及家属解释填塞的必要性和可能带来的不适。
2.术后用药
糖皮质激素:术后会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鼻喷剂等,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预防鼻息肉复发。例如继续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等,其使用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使用时间和剂量等。
抗生素:根据患者情况可能会短期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使用时间较短。
3.鼻腔冲洗
时间:一般在术后一段时间,如鼻腔填塞物取出后可开始进行鼻腔冲洗。
方法及意义: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血痂等,促进鼻腔黏膜的恢复,减少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压力和方法,避免造成不适或损伤。
4.术后随访
定期检查: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鼻内镜等检查,观察鼻腔黏膜恢复情况、有无鼻息肉复发等。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需要进行随访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鼻腔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术后恢复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时给予相应的干预和指导。
四、并发症及预防
1.出血
原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鼻腔填塞物松动等都可能导致出血。
预防及处理:术中要精细操作,彻底止血;术后要注意患者的头部位置等,避免剧烈活动等。一旦发生出血,要根据出血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重新填塞等。
2.鼻腔粘连
原因:术后鼻腔黏膜炎症反应、创面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等可能导致鼻腔粘连。
预防及处理: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炎症反应,定期进行鼻腔冲洗等促进创面恢复。如果发生鼻腔粘连,可在鼻内镜下进行分离等处理。
3.眼眶、颅底损伤
原因:手术操作不当可能损伤眼眶、颅底等重要结构,如切除息肉时过度向内侧或上方操作等。
预防及处理:手术中要熟练掌握解剖结构,精细操作。一旦发生损伤,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眼眶损伤需要请眼科等相关科室协助处理,颅底损伤要进行相应的修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