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和麻疹的区别
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引起,多发生于6-24月龄婴幼儿,潜伏期5-15天,前驱期高热伴轻症状,出疹期热退疹出;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6-21天,前驱期发热伴卡他症状及麻疹黏膜斑,出疹期发热3-4天后出疹,恢复期有脱屑和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幼儿急疹血常规初期白细胞稍高后淋巴细胞升高,病毒学可检病毒核酸,麻疹血常规白细胞减少等,病毒学可分离病毒等;治疗均为对症支持,幼儿急疹高热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物,麻疹需隔离、对症治疗;护理均需清洁等,幼儿急疹防高热惊厥,麻疹注意观察并发症
一、病因方面
1.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引起,少数由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所致,多发生于6-24月龄婴幼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中密切接触是常见传播方式,有一定季节分布,冬春季相对多见,既往健康状况良好的婴幼儿易患。
2.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更易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人口密集且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的地区易高发,有麻疹接触史且未免疫的幼儿发病风险高。
二、临床表现方面
1.幼儿急疹:
潜伏期:一般为5-15天。
前驱期:持续1-4天,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可伴有轻度流涕、咳嗽、食欲减退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或腹泻,此时体征常不明显,仅咽部轻度充血和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
出疹期:热退疹出是其典型特点,体温通常在3-5天骤退,随之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首先见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2.麻疹:
潜伏期:一般为6-21天,平均10天左右。
前驱期:持续2-4天,主要症状有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可达39-40℃以上,伴有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还可见麻疹黏膜斑(Koplik斑),这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位于双侧颊黏膜近磨牙处,为直径约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出疹后1-2天迅速消失。
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左右,咳嗽加剧,精神萎靡。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伴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此过程持续1-2周,同时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等逐渐好转。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幼儿急疹:
血常规:在病程初期白细胞总数可稍高,随后逐渐下降,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可达70%-90%。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PCR等方法检测患儿血液、唾液等标本中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核酸,阳性可确诊。
2.麻疹: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若继发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病毒学检查:取患儿鼻咽分泌物、血、尿沉渣细胞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可分离出麻疹病毒;也可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标本中的麻疹病毒抗原;血清学检查中,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
四、治疗与护理方面
1.幼儿急疹:
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避免搔抓皮疹,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皮疹进展情况,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对于6-24月龄婴幼儿,因其免疫系统尚不完善,需特别关注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发生,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皮肤。
2.麻疹:
治疗:需隔离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水分。主要也是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适当使用退热剂,但要避免过量退热导致虚脱,咳嗽剧烈时可使用止咳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生素。
护理:保持眼、鼻、口腔、皮肤的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滴入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对于未接种疫苗的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低,护理时要更加精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提示可能有肺炎等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