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肝癌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将器械引入人体对肝脏肿瘤局部治疗的方法,基本原理包括化疗药物局部作用和栓塞剂阻断血供作用。常用方法有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操作是股动脉穿刺后选择性插入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适用于多数肝癌患者但需评估相关情况;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PTAE)是经皮穿刺达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适用于身体状况差等患者,操作需注意;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TAI)是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肝癌供血动脉,适用于特定情况患者,需关注老年等患者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一、基本原理
肝癌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肝脏肿瘤局部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或栓塞剂输送到肝癌病灶区域,一方面利用化疗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通过栓塞剂阻塞肿瘤的供血动脉,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甚至使其坏死的目的。例如,经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可使肿瘤组织的血供减少90%以上,显著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和增殖。
(一)化疗药物局部作用
将化疗药物精准输送至肝癌病灶部位,使药物在肿瘤局部能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相较于全身化疗,可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同时减少对全身正常组织的药物暴露,降低全身化疗的毒副作用。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局部化疗药物浓度提高后,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比全身化疗高2-3倍。
(二)栓塞剂阻断血供作用
选用合适的栓塞剂,如碘化油等,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可使肿瘤细胞失去血液供应,停止生长并逐渐坏死。研究发现,栓塞后肿瘤组织的氧分压迅速降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下降,进而抑制肿瘤的进展。
二、常用方法
(一)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1.操作步骤
首先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肝癌肿瘤的供血动脉,通常是肝动脉。这一步需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进行,以准确找到肿瘤的供血动脉。
然后先注入化疗药物,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类、蒽环类等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肿瘤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组合。
接着注入栓塞剂,如碘化油与化疗药物混合乳剂等,使栓塞剂能够充分填充肿瘤的供血血管,达到阻断血供的目的。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于大多数肝癌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或肝功能较好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对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的患者,一般不建议首选TACE治疗。在进行TACE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因为TACE治疗可能会对这些脏器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治疗后要注意休息和观察身体状况。
(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PTAE)
1.操作步骤
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到达肝动脉,然后将导管引入肿瘤供血动脉。同样先注入化疗药物,再注入栓塞剂。与TACE不同的是,PTAE是经皮穿刺途径,操作相对简便,但对操作医生的穿刺技术要求较高。
例如在超声引导下,能够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准确将导管引导至肿瘤供血动脉。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股动脉穿刺等复杂操作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应用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组织和血管。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提前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以降低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TAI)
1.操作步骤
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肝癌的供血动脉中,使药物持续作用于肿瘤组织。不需要注入栓塞剂,主要是利用化疗药物的持续作用来杀伤肿瘤细胞。
例如可以根据肿瘤的血供情况,持续一定时间灌注化疗药物,保证肿瘤局部有足够的药物浓度。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的肝癌患者,如肿瘤血供丰富但暂时不适合栓塞治疗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代谢功能相对较弱,需要密切监测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女性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治疗后要关注月经周期等的变化。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TAI,因为化疗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可能会加重肝肾功能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