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下出血是什么原因
结膜下出血是指结膜小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致球结膜下出血聚积,表现为眼白片状红色斑块,其原因包括外伤因素(眼部直接受外力撞击、用力揉眼、眼部手术)、眼部疾病(结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血管病变)、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因素(剧烈咳嗽呕吐、便秘、饮酒过量、某些药物副作用);不同人群需注意,儿童要加强监管、及时处理揉眼问题、谨慎用药,年轻人运动做好防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积极治疗基础病,老年人做好防滑、控制慢性病、保持大便通畅,特殊人群如孕妇用药谨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定期检查并遵循治疗方案。
一、结膜下出血的定义
结膜下出血是指结膜小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引起球结膜下出血聚积,外观上表现为眼白部分出现片状的红色斑块。
二、结膜下出血的原因
1.外伤因素
眼部直接受到外力撞击,如拳头击打、球类撞击等,可使结膜下的血管破裂,导致出血。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意外发生眼部外伤,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易发生碰撞,年轻人在运动时可能遭遇撞击,老年人行动不便也可能因摔倒导致眼部受伤。
揉眼过于用力也可能引起结膜下出血。一些人在眼睛不适时会用力揉眼,尤其是患有过敏性结膜炎、干眼症等眼部疾病,眼睛瘙痒明显时,更易因过度揉眼损伤结膜血管。
眼部手术,如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等,术后可能出现结膜下出血的并发症,这与手术操作过程中对结膜组织的刺激和损伤有关。
2.眼部疾病
结膜炎,特别是严重的细菌性或病毒性结膜炎,炎症刺激可使结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频繁揉眼,也会增加结膜下出血的风险。
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可导致结膜血管压力增大,血管壁受损,进而引发出血。
视网膜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可累及结膜血管,使其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
3.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导致结膜小血管破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尤其是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下,血压急剧波动,更易引发结膜下出血。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比例较高,是结膜下出血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壁常发生病变,变得脆弱且通透性增加,容易出现结膜下出血。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结膜下出血的风险更高。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使患者容易出现出血倾向,结膜下出血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4.其他因素
剧烈咳嗽、呕吐可使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进而导致眼部静脉回流受阻,结膜小血管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常见于患有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等)导致剧烈咳嗽的人群,以及胃肠道疾病引起呕吐的患者。
便秘患者在用力排便时,腹压升高,也可能引起结膜下出血。
饮酒过量会使血管扩张,尤其是在酒精的刺激下,结膜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出血。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结膜下出血,如抗凝药(华法林)、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等,这些药物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家长应加强监管,避免孩子在玩耍时发生眼部碰撞。在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时,可佩戴防护眼镜。
若孩子出现频繁揉眼的情况,要及时查找原因,可能是眼部过敏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
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需用药,应严格遵循医嘱。
2.年轻人
运动爱好者在进行激烈运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打篮球、踢足球时佩戴合适的护具。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饮酒和熬夜,减少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结膜下出血的风险。
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年轻人,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定期体检。
3.老年人
老年人行动不便,家中应做好防滑措施,避免摔倒导致眼部受伤。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好血压、血糖。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等方式预防便秘。若出现结膜下出血,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4.特殊人群(孕妇、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等)
孕妇在孕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用药需谨慎。若出现结膜下出血,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本身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结膜下出血的风险较高。这类患者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查,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