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和浸润癌的区别
原位癌是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的恶性肿瘤,病理上细胞异型性局限上皮内、基底膜完整,转移风险低,治疗多为局部简单治疗;浸润癌是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生长的恶性肿瘤,病理可见癌细胞侵间质、间质有炎性反应等,转移潜能强,治疗是综合治疗,不同年龄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有不同考量
一、定义方面
1.原位癌:
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的恶性肿瘤。从细胞层面看,它还未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病变细胞形态虽异常,但局限在原发部位的上皮组织内。例如子宫颈原位癌,癌细胞仅局限于子宫颈上皮内,没有穿透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的异常增殖处于相对局限的上皮范围,受限于上皮的基底膜结构,未突破该结构向深层组织侵犯。
2.浸润癌:
浸润癌是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生长的恶性肿瘤。它具备了侵袭周围组织的能力,随着病情进展,癌细胞可以侵入周围的结缔组织、血管或淋巴管等,为后续的转移奠定基础。比如乳腺癌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时,癌细胞突破乳腺导管或腺泡的基底膜,向乳腺间质浸润生长。
二、病理特征方面
1.原位癌:
显微镜下观察,原位癌的细胞异型性相对局限在上皮内,细胞排列紊乱情况主要集中在上皮层内,基底膜完整。细胞的核大小、形态、染色等异常改变局限于上皮层,没有破坏基底膜结构,周围间质一般无明显反应。例如食管原位癌,在显微镜下可见食管上皮内细胞层次紊乱,细胞核大、深染等异型改变,但基底膜完整,周围间质组织基本正常。
2.浸润癌:
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组织,间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等反应。细胞的异型性更加明显,除了上皮内的异常,还表现为向间质的浸润生长,形成不规则的细胞巢或条索状结构,间质中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血管新生等改变来应对癌细胞的浸润。比如肺癌中的浸润性肺癌,癌细胞突破支气管上皮的基底膜,侵入肺间质,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三、生物学行为方面
1.原位癌:
原位癌转移风险极低,因为它没有突破基底膜,缺乏进入血管或淋巴管转移的途径。在自然病程中,如果不进行干预,部分原位癌可能长期处于原位状态,但也有少数可能会进展为浸润癌。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比如年轻患者发现原位癌,若能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较好,因为其身体修复和抗病能力相对较强;而老年患者发现原位癌,也应积极处理,避免病情进展。在生活方式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免疫状态,可能对原位癌的控制有积极作用,比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浸润癌:
浸润癌具有较强的转移潜能,癌细胞可以通过血管、淋巴管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如乳腺癌可转移至肺、骨、肝等部位,胃癌可转移至腹腔内其他脏器或远处淋巴结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浸润癌患者,治疗和预后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治疗来控制转移风险,而老年患者可能要考虑身体的耐受性等因素。在生活方式上,浸润癌患者需要在治疗期间和康复期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在治疗过程中合理休息、避免劳累等。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浸润癌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病与癌症治疗的相互影响,采取更谨慎的治疗方案。
四、治疗方面
1.原位癌:
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且简单,常采用局部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完整切除原位癌病灶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一般不需要辅助化疗、放疗等。例如皮肤原位癌,通过手术完整切除病变皮肤组织,患者预后良好,复发风险低。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现原位癌,手术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要考虑手术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手术方式和时机,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老年原位癌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身体状况后再决定是否手术,若不能手术可考虑局部的放疗等保守治疗方式,但要权衡放疗对身体的影响。
2.浸润癌:
治疗通常是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手术往往需要更大范围的切除,如乳腺癌的改良根治术等,术后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辅助化疗、放疗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浸润癌患者,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调整,年轻患者可能更能耐受较强的化疗方案,而老年患者需要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化疗方案。有特殊病史的浸润癌患者,如曾有过心脏疾病的患者,在选择化疗药物时要避免对心脏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放疗时要注意心脏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