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肿瘤的症状及治疗
结肠肿瘤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等症状,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老年、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治疗需各有考量。
一、结肠肿瘤的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研究表明,约70%-80%的结肠肿瘤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这是由于肿瘤刺激肠道,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吸收功能所致。例如,肿瘤可能导致肠道狭窄,使粪便通过受阻,从而引起便秘;或者肿瘤破坏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分泌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2.粪便性状改变:粪便可能变细、带黏液或带血。便血是结肠肿瘤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与粪便混合。这是因为肿瘤组织质地脆,容易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后表现为上述性状。一般来说,右半结肠肿瘤出血量相对较多,而左半结肠肿瘤由于粪便已成形,出血常附着于粪便表面。
3.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肿瘤生长导致肠道梗阻或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引起较明显的腹痛。例如,当肿瘤引起肠道不完全梗阻时,患者可出现阵发性腹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4.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肿块的出现通常提示肿瘤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在腹部触及。但需要注意的是,腹部肿块并非结肠肿瘤所特有,其他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表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5.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人体营养物质,以及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长期的慢性失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
二、结肠肿瘤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结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早期结肠肿瘤,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有较大的治愈机会。手术方式包括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因素决定。例如,肿瘤位于右半结肠时,多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切除包括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和区域淋巴结等。对于中晚期结肠肿瘤,若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可考虑姑息性手术,如短路手术等,以缓解肠梗阻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化疗:常用于结肠肿瘤的辅助治疗或晚期肿瘤的治疗。辅助化疗可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可采用联合化疗方案。例如,FOLFOX方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是结肠肿瘤常用的化疗方案之一。对于晚期结肠肿瘤患者,化疗可缓解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化疗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3.放疗:在结肠肿瘤治疗中也有一定应用。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不能手术的晚期结肠肿瘤患者,放疗可缓解疼痛、出血等症状。但放疗也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肠炎等不良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
4.靶向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靶向治疗在结肠肿瘤的治疗中也逐渐应用。例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等,可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靶向治疗相对化疗来说,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但价格相对较高,且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靶向治疗,需要进行相关基因检测来筛选适合的患者。
5.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结肠肿瘤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等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也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如可能引起免疫相关性肺炎、肝炎、结肠炎等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结肠肿瘤患者,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手术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差,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对于儿童结肠肿瘤患者,相对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要更加谨慎,手术需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体表面积等进行精确计算,同时要密切关注化疗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等的影响。女性结肠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生育功能的保护等问题,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评估治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