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底静脉曲张
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重要表现,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压力升高致胃底黏膜下静脉丛扩张迂曲,病因有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等,临床表现有出血表现及原发病表现,诊断靠胃镜、腹部超声及CT、MRI检查,治疗包括紧急止血及针对原发病治疗,预防需定期胃镜检查、积极治原发病。
一、胃底静脉曲张的定义
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的一种重要表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血液瘀滞,进而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使得胃底黏膜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张、迂曲。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系统之间存在侧支循环,当门静脉压力增高时,这些侧支循环会代偿性扩张,胃底的静脉就可能出现曲张情况。
二、胃底静脉曲张的病因
1.肝硬化:这是最常见的病因,在我国,绝大多数胃底静脉曲张是由肝硬化引起的。各种慢性肝病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导致肝内血管结构破坏、变形、狭窄,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从而引发胃底静脉曲张。例如,乙肝肝硬化患者,长期的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肝脏反复炎症损伤,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进而出现胃底静脉曲张。不同年龄的肝硬化患者都可能发生胃底静脉曲张,男性和女性在肝硬化的发病上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乙肝在男性中的感染率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长期大量饮酒的生活方式会增加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胃底静脉曲张的患病几率;有乙肝病史等相关病史的人群,发生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更高。
2.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发生血栓,会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引起胃底静脉曲张。这种情况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生活方式一般无特殊指向,有腹部外伤、血液高凝状态等病史的人群容易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引发胃底静脉曲张。
3.布加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可导致胃底静脉曲张。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无特殊关联,有先天性血管畸形、腹腔内感染等病史的人群易患布加综合征,进而出现胃底静脉曲张。
三、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1.出血表现: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时会引起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呕吐物可为鲜红色血液,也可能是暗红色血块;还会出现黑便,大便呈柏油样,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作用,血红蛋白被分解,形成黑色的硫化铁。出血量大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乏力、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对大量出血的耐受更差,容易出现严重的循环衰竭;老年人可能本身有基础疾病,出血后更易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2.原发病表现:如果是肝硬化引起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可能有肝硬化的相关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腹水(腹部膨隆)等;如果是布加综合征引起的,患者可能有右上腹疼痛、肝大、下肢水肿等表现。
四、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底静脉曲张最直接的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胃底静脉的形态、曲张程度等情况。通过胃镜能直接看到胃底是否有曲张的静脉,还可以对曲张静脉进行分级等评估。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的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更谨慎的麻醉等准备;老年人可能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以耐受胃镜检查。
2.腹部超声及CT、MRI检查:腹部超声可以初步了解肝脏的形态、大小、门静脉的情况等;CT和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门静脉系统的结构,有助于明确门静脉高压的原因以及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例如,CT血管成像(CTA)可以清晰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对于诊断门静脉血栓等有重要价值。
五、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对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需要采取紧急止血措施,如药物止血(常用的有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内镜下治疗(如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介入治疗(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如果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肝硬化患者需要进行保肝等综合治疗。不同治疗方法有其适用的人群和特点,例如内镜下套扎术对于轻度到中度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较好,但对于严重的曲张静脉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方法;TIPS适用于药物、内镜治疗无效的难治性静脉曲张出血等情况,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2.预防:对于有门静脉高压风险的人群,如肝硬化患者等,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底静脉曲张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戒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等,以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和破裂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