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和浸润癌的区别是什么
癌症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早期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可通过影像学、病理学检查诊断,多采用局部治疗;浸润癌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有明显相关部位症状,可通过影像学、病理学检查诊断,多采用综合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方面表现及治疗选择上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原位癌
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的一种早期癌病变。从病理角度看,癌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尚保持上皮的正常状态,没有发生浸润和转移的能力。例如,宫颈原位癌时,癌细胞局限于宫颈上皮内,基底膜完整。其发生可能与长期的炎症刺激、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原位癌密切相关)、遗传因素等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原位癌,女性在有性生活后由于宫颈易受相关因素影响,相对更易出现宫颈原位癌等情况;男性也可能因其他部位上皮组织的相关诱因发生原位癌。
2.浸润癌
浸润癌是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生长的癌症。它具有侵袭性,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并且有发生转移的潜在可能。比如乳腺癌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时,癌细胞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向间质浸润。其发生往往是在原位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多种因素可促使原位癌向浸润癌转化,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等。不同年龄、性别都可发生浸润癌,对于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群,患浸润癌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肪饮食等也会增加患浸润癌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
1.原位癌
多数原位癌早期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例如宫颈原位癌,可能仅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宫颈上皮有异常病变,部分患者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但容易被忽视。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女性可能因性生活等因素更易关注到异常出血等情况而及时就医,而老年女性可能对轻微出血不够重视。
2.浸润癌
浸润癌往往会出现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的明显症状。比如肺癌发展为浸润癌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乳腺癌发展为浸润癌时,可在乳房发现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还可能出现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不同性别在不同部位的浸润癌表现也有特点,男性肺癌患者的咳嗽等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普通呼吸道疾病而延误诊断;女性乳腺癌的乳房肿块等表现相对更易被自身察觉,但也可能因忽视而错过早期治疗时机。
三、诊断方法
1.原位癌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宫颈涂片(TCT)检查,通过采集宫颈上皮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可发现原位癌的细胞异常;对于其他部位的原位癌,如皮肤原位癌,可通过皮肤活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皮肤超声等)来辅助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筛查的频率有所不同,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进行宫颈TCT筛查,随着年龄增长到一定阶段筛查频率可能会调整。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病理特征来确诊。
2.浸润癌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例如肺癌的浸润癌可通过胸部CT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乳腺癌的浸润癌可通过乳腺钼靶、MRI等检查发现乳房内的肿块及周围组织浸润情况。不同年龄和性别在影像学检查的选择上可能有差异,儿童浸润癌相对少见,但一旦怀疑也需选择合适的无辐射或低辐射的检查方式;女性在进行乳腺相关检查时,需考虑到生理周期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病理学检查:同样是确诊浸润癌的关键,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癌细胞已经浸润间质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1.原位癌
治疗方式:通常可采用局部治疗手段,如宫颈原位癌可通过宫颈锥切术等方式切除病变组织;皮肤原位癌可进行手术切除或局部的放疗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考虑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等。年轻患者如果有生育需求,在治疗时会更谨慎地选择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老年患者可能更多考虑身体整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局部治疗方法。
2.浸润癌
治疗方式:治疗相对复杂,多采用综合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术方面可能需要进行根治性切除,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组织;化疗用于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病灶;放疗可针对局部肿瘤进行照射。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在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区别,女性乳腺癌浸润癌患者在手术时可能会考虑乳房外观的保留等问题;儿童浸润癌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治疗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