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结肠肿瘤是什么
升结肠肿瘤是发生在升结肠部位的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的升结肠癌较常见。其病因包括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遗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综合征)、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中晚期有便血、腹部肿块、消瘦乏力、肠梗阻等表现;诊断靠结肠镜、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及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中晚期术后需辅助化疗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期女性治疗需各有考量。
一、病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是可能的诱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保持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结构的人群,升结肠肿瘤的发病风险较饮食结构合理人群有所升高。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升结肠肿瘤的发生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布满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几乎都会发生恶变形成升结肠癌。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患升结肠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反复炎症、修复,容易发生异型增生,进而增加升结肠肿瘤的发生几率。一般来说,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升结肠肿瘤的发病风险较正常人群高出数倍。
二、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早期升结肠肿瘤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腹部不适、隐痛,或者大便习惯轻度改变,如大便次数轻度增多或便秘与腹泻交替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
中晚期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与粪便相混;还可能出现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摸到腹部质硬、形状不规则的肿块;患者会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以及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另外,还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升结肠肿瘤最直接、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升结肠内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例如,通过结肠镜能清晰发现升结肠黏膜上的隆起性或溃疡性病变。
腹部CT检查:有助于了解升结肠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周围组织侵犯以及有无肝转移等远处转移情况。腹部CT可发现升结肠肠壁增厚、肿块形成等表现,还能观察腹腔内淋巴结有无肿大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中晚期升结肠肿瘤患者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提示有慢性失血情况。
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对升结肠肿瘤的诊断、病情监测等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单独的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确诊升结肠肿瘤,不过在肿瘤切除后CEA水平可作为监测肿瘤复发的指标之一。
四、治疗
手术治疗:是升结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升结肠部分切除术等。对于早期升结肠肿瘤,通过手术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辅助治疗:如果是中晚期升结肠肿瘤,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等治疗手段,以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提高治愈率;对于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也可采用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升结肠肿瘤时,往往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可能相对隐匿,且老年人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在手术前后要密切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化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基础疾病的相互干扰等。
儿童:儿童升结肠肿瘤极为罕见,若儿童出现腹部不适、便血等疑似升结肠肿瘤的表现,需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检查手段选择上要尽量避免过度辐射等,治疗方案的制定要更加谨慎,以最小的创伤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来进行治疗。
女性孕期:孕期发现升结肠肿瘤较为罕见,若孕期确诊,需要多学科会诊,综合考虑孕期情况和肿瘤治疗的紧迫性等因素。一方面要保障孕妇的健康,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非常谨慎,可能需要根据孕期的不同阶段来权衡利弊,比如在孕早期发现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手术对胎儿的影响,孕中晚期可能根据肿瘤情况在保障孕妇安全的前提下考虑合适的治疗时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