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肝癌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穿刺活检。血液检查有甲胎蛋白等指标,甲胎蛋白诊断肝癌有相应标准及不同人群意义,还有其他血清学检查辅助;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检查是常用筛查方法,CT能显示肝癌情况,MRI在某些方面优于CT;肝穿刺活检适用于难确诊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有适应证、局限性及注意事项,不同人群在各检查中的情况不同需综合考虑。
一、血液检查
1.甲胎蛋白(AFP):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含量明显升高,其诊断肝癌的标准为:AFP大于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或AFP在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肝炎、肝硬化患者AFP也会有不同程度升高,不过一般多低于200μg/L,且随着病情好转AFP会逐渐下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该指标的临床意义有所不同,儿童肝癌患者AFP升高情况也符合上述规律;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肝癌患者AFP升高的临床意义并无本质差异,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有肝炎、肝硬化病史的人群,AFP监测尤为重要,因为这类人群本身就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定期监测AFP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
2.其他血清学检查:还包括γ-谷氨酰转肽酶及其同工酶、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等。γ-谷氨酰转肽酶及其同工酶在肝癌时可升高,其阳性率可达90%左右,在诊断肝癌中有一定辅助价值;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癌患者中也常升高,对亚临床肝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它可以发现直径1cm左右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技术还能进一步提高超声对肝癌的诊断准确性,通过观察造影剂的灌注情况来判断病变的血供特点,从而更准确地区分肝癌与肝良性病变,如肝血管瘤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观察方式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肝脏解剖结构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生进行操作;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有肝炎病史等人群更需定期进行超声检查;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也是超声检查的重点关注对象。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检查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楚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有无包膜以及血供情况等。增强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癌的强化特征,有助于与肝血管瘤等疾病鉴别。动脉期肝癌多表现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组织。对于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时需要根据年龄调整扫描参数,儿童可能需要适当调整辐射剂量;对于患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使用含碘造影剂时需要谨慎评估,因为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需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CT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肝癌至关重要。
3.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与CT相仿,但在显示肝癌子灶、血管侵犯等方面优于C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更精确地分析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于小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肝癌在MRI上多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消退。不同年龄人群进行MRI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方案;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MRI检查相对安全,因为它不使用电离辐射;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人群则不能进行MRI检查,需要提前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三、肝穿刺活检
1.适应证:对于经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仍难以确诊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可考虑肝穿刺活检。例如,超声或CT引导下对可疑病灶进行穿刺,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肝癌还是其他肝脏疾病。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肝穿刺活检的操作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肝脏相对脆弱,操作时需要更加谨慎;有出血倾向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肝穿刺活检的风险会增加,需要严格评估凝血功能等指标;对于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需要根据药物种类和凝血情况调整用药或暂停用药后再考虑是否进行肝穿刺活检。
2.局限性及注意事项: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出血、感染等风险,而且穿刺组织可能存在抽样误差,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整个病灶的情况。在进行肝穿刺活检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如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确保患者能够耐受该操作。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大量腹水等情况的患者,一般不适合进行肝穿刺活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