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是不是附件炎
附件炎的诊断涵盖症状表现、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且针对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症状上,下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交、活动后加重,急性疼痛剧烈,慢性相对较轻,还可能有发热、白带异常、月经异常、性交痛等表现。妇科检查包括双合诊和三合诊,可发现附件区增厚、压痛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阴道分泌物检查能辅助判断炎症情况。影像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选CT或MRI。特殊人群方面,孕期诊断难,用药需谨慎;哺乳期检查注意不影响哺乳,用药考虑乳汁传递;青春期女性需消除其对妇科检查的恐惧;绝经后女性不应忽视腹部不适,检查时医生操作应轻柔。
一、症状表现
1.下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常在性交、活动后加重。慢性附件炎患者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可能为隐痛、坠胀感;急性附件炎疼痛往往较为剧烈。若女性在非经期出现持续下腹部疼痛,尤其是一侧或双侧下腹部疼痛,需警惕附件炎可能。
2.发热:急性附件炎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甚至更高。发热程度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关,若炎症得到控制,体温会逐渐下降。部分慢性附件炎患者可能无发热症状。
3.白带异常:白带量增多,质地可能变得粘稠,颜色可发黄,有时还可能伴有异味。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及性状改变。
4.月经异常: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炎症影响到卵巢功能或盆腔充血,进而干扰月经周期和月经量。
5.性交痛:性生活时,由于炎症部位受到刺激,可引起疼痛,影响性生活质量,长期可能导致患者对性生活产生恐惧心理。
二、妇科检查
1.双合诊:医生通过双手触诊,可发现附件区增厚、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若形成输卵管积水或囊肿,可摸到囊性肿物。对于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双合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2.三合诊:对于已婚女性,特别是怀疑有盆腔深部病变时,三合诊可更全面了解子宫、附件及盆腔后部的情况,有助于发现一些双合诊不易察觉的病变,如后穹窿处的触痛、结节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一般来说,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成人(4.0~10.0)×10/L),且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70%,表明炎症处于活动期。
2.C反应蛋白:其水平升高,可作为炎症活动的指标之一。正常参考值通常小于10mg/L,若数值升高,说明体内炎症较为明显。
3.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引起的附件炎中,降钙素原水平可能升高。正常范围一般小于0.05ng/ml,若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
4.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阴道炎,以及阴道炎的类型,如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因为阴道炎若未及时治疗,炎症可蔓延至附件引发附件炎。通过检查白带的清洁度、病原体等,有助于综合判断病情。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附件区的形态、结构。若为附件炎,可能看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水、盆腔积液等表现。对于已婚女性,经阴道超声检查图像更清晰,诊断准确性更高;对于未婚女性,可选择经腹部超声,但需适度充盈膀胱以获得清晰图像。
2.CT或MRI:当B超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怀疑有盆腔脓肿等复杂病变时,可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它们能更详细地显示盆腔内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期女性:孕期发生附件炎诊断相对困难,因为孕期生理变化,如子宫增大等会影响检查结果判断。出现腹痛等症状时,不能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由于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治疗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方法,以免延误病情影响母婴健康。
2.哺乳期女性:诊断过程与非哺乳期女性相似,但检查时需注意尽量不影响哺乳。若确诊附件炎,用药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告知医生正在哺乳,以便医生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必要时可暂停哺乳,同时注意使用吸奶器排空乳汁,防止乳腺炎发生。
3.青春期女性:此阶段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若出现下腹痛等疑似附件炎症状,家长应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由于青春期女性可能对妇科检查存在恐惧心理,医生和家长需耐心沟通解释,消除其顾虑,以便顺利完成检查明确诊断。
4.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炎症。出现腹部不适等症状时,不要因认为绝经后不会有妇科问题而忽视,应及时就诊。检查时可能因生殖器官萎缩增加检查难度,需医生操作更轻柔仔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