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盆腔炎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发的一组疾病,包括多种炎症类型,病因有病原体感染(性活跃生育期女性因生理特点及性生活等易感染,绝经后等少发但宫腔操作可引发)、宫腔操作感染、下生殖道感染蔓延;临床表现有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等症状及妇科检查体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症状体征评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B超);治疗分抗生素治疗(据病原体选敏感抗生素,静滴联合口服)和手术治疗(适用于抗生素无效等情况);预防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宫腔操作感染风险、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
一、盆腔炎的定义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
二、盆腔炎的病因
1.病原体感染
主要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以及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等内源性病原体。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容易发生盆腔炎,这与她们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黏液机械防御功能较差等生理特点有关,同时性生活频繁、性伴侣不稳定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
对于绝经后女性或无性生活的女性,盆腔炎较少见,但如果有宫腔操作史,如刮宫术等,也可能因细菌入侵而引发盆腔炎。
2.宫腔操作感染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病原体可通过手术创面侵入盆腔引起感染。例如,刮宫术时,如果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将外界的细菌带入宫腔,进而引发盆腔炎。
3.下生殖道感染蔓延
阴道炎、宫颈炎等下生殖道感染,如果未能及时治疗,病原体可向上蔓延引起盆腔炎症。比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可通过宫颈黏膜向上蔓延至输卵管、卵巢等部位,引发盆腔炎。
三、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下腹疼痛:多为持续性下腹部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不同类型的盆腔炎疼痛部位可能略有差异,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等主要表现为下腹部两侧疼痛,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则可能表现为整个下腹部疼痛。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有异味。例如,感染淋病奈瑟菌时,阴道分泌物可呈黄绿色、脓性。
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伴有寒战等全身症状。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如果伴有泌尿系统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2.体征
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是盆腔炎的重要体征。例如,医生进行双合诊检查时,可发现宫颈有举痛,子宫体有压痛,附件区可触及增厚、压痛的包块等。
四、盆腔炎的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宫腔操作史等。比如,询问患者最近是否有过人工流产手术,性生活是否有不安全的因素等。
2.症状与体征评估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上述的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等症状,以及妇科检查时的体征,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盆腔炎。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有炎症反应。
病原体检测:可通过宫颈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方法检测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宫颈分泌物培养出淋病奈瑟菌可确诊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盆腔炎。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积液等情况。例如,B超下可见输卵管呈腊肠样增粗,盆腔内有游离的无回声区提示盆腔积液。
五、盆腔炎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选用多西环素等抗生素。一般采用静脉给药联合口服给药的方案,以确保足够的治疗疗程。
2.手术治疗
适用于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脓肿持续存在、反复发作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附件切除术等。
六、盆腔炎的预防
1.注意性生活卫生
性生活前后应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固定性伴侣,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盆腔炎的发病几率。
2.避免宫腔操作的感染风险
进行宫腔操作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手术器械严格消毒。同时,术后要注意个人卫生,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例如,刮宫术后要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和性生活一段时间。
3.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
一旦发现阴道炎、宫颈炎等下生殖道感染,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防止病原体向上蔓延引起盆腔炎。比如,发现白带异常、外阴瘙痒等症状时,要尽早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