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放射性直肠炎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放疗常见严重并发症,病因主要是放疗对直肠黏膜的直接损伤,发病机制涉及肠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受抑、肠壁血管受损及局部免疫降低。其早期症状在放疗12周内出现,后期症状在放疗结束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诊断依靠放疗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其发生和发展。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灌肠治疗和手术治疗,针对老年人、儿童、有肠道基础疾病患者及女性等特殊人群,在放疗及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时需注意不同事项,如评估身体状况、控制放疗剂量、治疗基础疾病、注意会阴部卫生等。
一、定义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直肠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是放疗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是放疗,如子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恶性肿瘤、膀胱癌、直肠癌等疾病进行放射治疗时,射线对直肠黏膜产生直接损伤。发病机制方面,射线可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受抑制,肠黏膜糜烂、溃疡;还会使肠壁小动脉受损,引起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静脉内膜炎,导致肠壁缺血、黏膜糜烂、溃疡;另外,局部免疫功能降低,易继发感染,加重组织损伤。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一般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出现,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黏液便、里急后重等,这是由于肠黏膜急性炎症反应所致。
2.后期症状:多在放疗结束后数月甚至数年出现,可出现便血,为鲜红或暗红色,量多少不等;还可能有大便变细、排便困难,这与肠壁纤维化、肠腔狭窄有关;部分患者会有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
四、诊断
1.病史:患者有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放疗史。
2.症状:结合上述早期和后期的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黏膜变硬、增厚,有触痛,有时可摸到溃疡;内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严重者肠腔狭窄;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CT等可帮助了解肠道病变范围和程度。
五、影响因素
1.年龄:老年人肠道功能本身相对较弱,放疗后恢复能力差,更易发生放射性直肠炎,且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时间更长。儿童的肠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射线更为敏感,发生放射性直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发育。
2.性别:女性在盆腔放疗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因为女性盆腔内生殖器官与直肠解剖位置相邻,放疗时更易累及直肠。
3.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影响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增加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风险;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也不利于肠道健康,会加重放射性直肠炎的症状。
4.病史:有肠道基础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的患者,肠道黏膜本身存在病变,放疗后更易引发放射性直肠炎,且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
六、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给予高营养、易消化、少渣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
2.药物治疗:可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能在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黏膜修复;还可使用抗炎药物如美沙拉嗪等控制炎症;对于疼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
3.灌肠治疗:常用药物有中药灌肠液、氢化可的松等,通过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
4.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放射性直肠炎,如出现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或经保守治疗无效、肠腔狭窄严重影响排便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对放疗耐受性低,放疗前应充分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放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出现放射性直肠炎后,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
2.儿童:儿童肠道发育尚未成熟,放疗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范围。非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如调整饮食等。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若需药物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3.有肠道基础疾病患者:放疗前应积极治疗肠道基础疾病,改善肠道功能。放疗过程中更易发生放射性直肠炎,需加强监测,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放射性直肠炎的情况,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4.女性:女性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应注意会阴部卫生,防止感染。由于女性生理特点,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观察放射性直肠炎症状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